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

非遗绽华彩 “针”情绣和美

刺绣作品《花蝶恋》。
刺绣作品《欢聚一堂》。
刺绣手提包。
刺绣手绢。
刺绣作品《启航》。
绣出美好生活。
白晶莹(右)指导绣娘刺绣技法。
  □本报记者  高敏娜

  走进兴安盟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园,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科右中旗蒙古族产业推进组组长白晶莹正在带领绣工们赶制最新一批订单。

  十几名绣工围坐在一起,细细的银针牵引着彩色丝线在绣布上穿梭,活灵活现的图案渐渐显现:盛开的石榴花、火红的五角枫、一望无际的草原……针针线线,不仅绣出了姐妹们的巧手灵思,也寄托着大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

  色彩明艳、风格独特的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起源于清代,与汉、满、藏等民族刺绣技艺互相融合、互相影响,2009年被列入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一笔笔富民订单中绣出致富好“钱”景,在不断的技能打磨中绘就各民族团结的和美画卷。近年来,科右中旗积极探索文化传承、居家就业、增收致富的刺绣产业发展新路径,全力打造指尖上的经济,让当地绣工用勤劳双手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技艺、绣出美好生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文创输出  文旅融合

  走进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小石虎胡同33号的蒙藏学校旧址暨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步入内蒙古体验展区中华非遗体验空间,56件精美的刺绣产品映入眼帘。

  其中,有一件作品格外吸睛——来自兴安盟科右中旗的各族绣娘们精心绣出的56颗石榴籽,象征着56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

  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自亮相以来,先后多次代表内蒙古参加全国性的展览活动,绣品不仅展现了蒙古族刺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凡魅力,更向参观者展现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项事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城乡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

  “民族服饰、企业伴手礼、时尚手包、枕头、杯垫,我们的绣品上绣的都是咱们内蒙古的山水风光。”刺绣产业园工作人员于娜介绍说,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针法有9大类40余种,图案题材多取自日常生活和大自然,如花卉、草木、五畜、鸟类等,作品质朴清新,色彩协调,图案精美,细腻独到。

  在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园,一系列精美的刺绣产品在绣娘们的指尖上完成后,被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发达地区及周边国家,让海内外同胞纷纷领略到了蒙古族刺绣的风采以及内蒙古的人文景观。

  多年来,在蒙古族刺绣协会的带领下,绣娘们不断创新研发具有内蒙古地域代表性的绣品。2018年,刺绣作品《芍药绽放》作为“国礼”赠送给马耳他驻华大使,成功走出国门,蒙古族刺绣不仅成就了上万名手工艺人,更是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的新路子,在推动民族产业项目落地生根的同时,通过产品孵化弘扬民族文化,吸引各地游客走进内蒙古观光旅游。

  向内发力  同心筑梦

  “以前我的普通话说得特别不流利,现在跟大家一起刺绣,我的普通话也好了很多。”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协会中级绣工双金亮由衷感叹。

  汉族、蒙古族、朝鲜族……从十几岁的少女到耄耋之龄的阿妈,在刺绣产业园,有很多像双金亮一样的绣工,他们在逐渐的交流和学习中不仅精进了绣法,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沟通学习中绽放光彩。

  对很多绣工来说,刺绣不仅是技术的积累,更是内心情感的抒发。当景色和图片变成生动、立体的绣品的那一刻,他们的成就感满满。“从事刺绣这几年,我们的审美都跟着提高了,心情好了,大家也喜欢打扮了,每个人的精气神儿都和以前不一样了。”绣工郭淑红说。

  刺绣图案如同活文字,把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民俗和生产生活场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将热爱祖国、传承文化、共同繁荣的精神风貌融于绣针与绣线之间,凝聚起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我们的绣品完成后都统一交给协会,协会帮助我们申请版权,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协会高级绣工敖结小开心地说。

  为让作品实现价值最大化,最大限度保护绣工权益,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协会专门成立版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纵深推进文化传承和文化保护,通过版权认证系统给每一件绣品赋上DNA,让它们都有迹可循,保障绣工来之不易的成果,筑起版权保护的坚实堡垒。

  2023年,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协会被中国版权保护中心授予“2022年度十大著作权人(美术类)”称号。这一殊荣,成为科右中旗版权保护助力蒙古族刺绣技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目前,中国蒙古族刺绣文化传承保护基地共有绣品1300余种,登记作品570余件。科学的版权意识和经营理念,让科右中旗手工制作的绣品成为叫好又叫座的文化商品。

  全面发展  增收致富

  走进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园,绣娘们端坐在绣架前,一幅幅壮丽图景在绣工们的飞针走线中跃出,大家手上绣的都是刺绣订单产品。

  有了手艺更要有收益,作为一项非遗技艺,蒙古族刺绣要想走出去,打开国内外市场,还需要不断提升产品的创新力和竞争力。科右中旗积极探索出集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蒙古族刺绣产业市场运营机制。

  “学习刺绣之前,我在外地打工、种地,一年收入不高。我从2017年开始学习刺绣,现在已经变成一级绣工了,一年收入最低2万块钱。”说起自己的收益,一级绣工肖主拉难掩内心的喜悦。

  近年来,科右中旗加快推动蒙古族刺绣产业化,采取“企业+协会+基地”的发展模式,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截至目前,已吸引30余家企业入驻园区,累计在全旗173个嘎查集中举办刺绣培训班140余期,培训绣工16000人次。

  不分民族、不分地域,统一培训、统一管理、统一发订单、统一结算,在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协会的带领下,绣工们正在“四个统一”中互相帮助、互相扶持、共同发展。

  一针一线,一丝一缕,从非遗老手艺到致富新产业,再到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新名片,绣工们腰包更鼓、日子更甜、感情更近。

  (图片由兴安盟科右中旗委宣传部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专题
   第06版:牢记嘱托闯新路 感恩奋进进中游
   第08版:牢记嘱托闯新路 感恩奋进进中游
   第09版:法治
   第10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第11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12版:视界
非遗绽华彩 “针”情绣和美
漫瀚调书写 民族团结情
给传统技艺插上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