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养殖鸵鸟走富路

鸵鸟蛋做成的工艺摆件。
健硕的鸵鸟。
  □本报记者  李佳雨  

  科尔沁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常城  摄影报道

  通辽市科尔沁区木里图镇西花灯嘎查的包玉山、刘丽艳夫妇,多年来通过养殖鸵鸟走上了致富路,他们还带领村民一起发展鸵鸟养殖,助力乡村振兴。

  记者见到包玉山夫妇时,他们正在给鸵鸟喂食。一群体型健硕、憨憨的鸵鸟小跑过来,围拢在一起,隔着围栏伸着长脖子抢食吃。

  2012年7月中旬,夫妇俩从黑龙江大庆市购买了20只出壳5天的雏鸟,边养殖边摸索经验,就此走上了鸵鸟养殖之路。

  刘丽艳说:“一枚鸵鸟蛋200元, 7天大的雏鸟450元一只,1个月大的就能卖到700元一只,成鸟的肉每斤价格50元。鸵鸟浑身是宝,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肉、皮、羽毛、蛋、骨、油综合加工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很好。”

  2023年,通辽市科尔沁区农牧局还给予了补贴资金4万元,用于购买育雏取暖设备、种蛋。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关怀下,他们夫妇俩坚定了做大养殖场的决心,同时,计划逐步开展鸵鸟屠宰、深加工产业,提升效益。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现在,包玉山、刘丽艳夫妇俩已带动7户村民搞起了鸵鸟养殖,每户养殖规模都达到40到50只。刘丽艳对记者说:“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我还要带动更多农户加入到鸵鸟养殖中来,通过养殖实现增收致富。”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专题
   第06版:牢记嘱托闯新路 感恩奋进进中游
   第07版:旗县融媒
   第08版:牢记嘱托闯新路 感恩奋进进中游
构筑人才“磁场” “活水”竞相涌流
“三修三改”托起养老“幸福梦”
加强“三农”保障服务
工业废水实现零排放
养殖鸵鸟走富路
种植麒麟西瓜“抢”市场
“防贫保”成了百姓的“防贫宝”
葡萄上市农民增收
为全职妈妈打造“家门口就业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