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高校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实现教育主体的协同行动,需要实现不同育人载体、育人资源的系统整合。构建政治引领、宣传引导、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教材审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校园文化建设、教师队伍与干部队伍建设“八位一体”系统化育人格局,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的有效探索。
坚持政治引领,构建高校内部协同联动的育人格局。高校党委要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牢牢掌握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领导权,强化政治担当,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从办好完成两件大事、实现闯新路进中游目标的高度来把握和贯彻主线。积极融合高校办学特色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才培育的多重目标,遵循立德树人工作规律,坚持系统观念,统筹谋划并确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整体思路、特色亮点和根本着力点,带头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建设制度完备、实施有力、监管有效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养体系。
做实日常宣导,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深化对“三个离不开”“四个共同”“四个与共”“五个认同”“五观”“七个作模范”的宣传阐释,要善于运用师生易于接受的逻辑、模式及宣传教育机制。要加强宣传教育载体创新,让宣传教育载体和教育方式与学生的思维认知、发展规律进一步契合。
深度融入课堂教学,持续优化内容设计。充分发挥好课堂“主战场”作用,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体系建设,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专业课程中,构建以思政课为主体,人文素质通识课、专业课为两翼的课程体系。
深入开展实践活动,强化学生体验。利用内蒙古兼具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的特点,在实践基地和学生之间搭建桥梁,让学生了解“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中蕴含的内蒙古发展历史、政治智慧和实践经验等。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寒暑假深入社会、深入基层、深入乡村,开展社会发展、产业升级、生态文明建设调查等校外活动,在深化对国情民情世情的了解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加强教材选用审查管理,夯实思想根基。要坚定不移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教材选用严格按照四级审核程序进行;对境外教材选用和管理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多方把控、严格审查学校教师自行开发的校本教材教辅和精品教材教辅的政治立场和话语规范性问题。
规范语言文字应用,确保学生掌握和使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发挥好关键课程作用,结合实际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教学,提升学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将学生具有“一种能力两种意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及标准并纳入毕业要求。加强学校语言文化环境建设,突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主体地位,明确将语言文字规范化要求纳入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教材审查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抽检范围。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在深刻把握校园文化资源特色与内涵的基础上,按照“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工作的要求和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的要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校园文化“活”起来。围绕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对照内蒙古大地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和现实,展现好北疆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现实基础,阐释好北疆文化蕴含的家国情怀。围绕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组织创作一批校园优秀文艺作品。着力推动校园环境、教学设施和活动场馆美化升级,提升校园空间品质、凸显育人氛围。
加强教师队伍和干部队伍建设,提升育人能力。在教师培养方面,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落实“四个特别”和“四有好老师”要求,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为主,吸纳其他相关专业教师、辅导员,着力打造层次结构合理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师团队。在干部教育方面,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站位、扛起责任担当,在干部选育管用全过程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要求。(作者系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