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化治理的乌梁素海流域生态治理修复项目,带来了生态、社会、经济三重效益——
山河辽阔,夏木阴阴。“塞外明珠”乌梁素海流域山青、草绿,轻云与万鸥齐飞,看水天一色。
乌梁素海位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境内、黄河“几字弯”的顶部,是由黄河改道而形成的河迹湖,是中国第八大淡水湖和黄河流域最大淡水湖,也是地球上同一纬度最大的湿地。
这片水域面积293平方公里的内蒙古之“海”,承担着黄河水量调节、水质净化、防凌防汛等重要功能,是我国北方多个生态功能交汇区,是控制京津风沙源的天然生态屏障。
多年前,家住乌梁素海边的侯卫世,经常被沙尘天气烦扰。如今,他切实感受到流域内因绿色植被覆盖面日渐增大,风沙天气越来越少、风力越来越小;世代以放羊为生的牧民乌日更达来,曾经面临草场退化无力养羊的困境。如今,一度沙化的草场逐渐变绿,水草丰茂起来,羊在青草地上撒欢儿的景象让他欣喜。
生态环境的改善、居民生活体验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得益于乌梁素海流域生态治理修复项目。
乌梁素海流域不只有湖泊,还有广袤的乌兰布和沙漠、奔腾的黄河、高耸的乌拉山和阴山山脉、辽阔的乌拉特草原、肥沃的河套平原等,这决定了乌梁素海流域是一个山水林田湖草沙兼具的复杂共生生态系统。治理湖泊,要在湖泊外下功夫;治理流域,要从整个生态出发进行系统化修复。
按照《巴彦淖尔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精心呵护“塞外明珠”》的要求,巴彦淖尔市展开对乌梁素海流域的综合治理。
在流域上游乌兰布和沙漠,巴彦淖尔市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等工程;在沙漠东缘重建了长154公里、宽500米的防风固沙林带,完成防沙治沙364万亩,有效阻挡了泥沙入河、侵蚀农田。
在面源污染的防治上,巴彦淖尔市实施了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232万亩,改良盐碱地20万亩,持续净化产地环境,提高耕地质量和综合产出能力。深入推进“四控两化一整治”行动,按照“四水四定”的要求,全面打响农业节水增效攻坚战,大力推广引黄滴灌、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国标地膜使用等技术和措施,农药化肥使用量连续5年负增长,残膜当季回收率达到85%,农田灌溉用水逐年减少。
深入开展点源污水“零入海”行动,加快补齐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和处理设施短板,扎实抓好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和再生水厂建设,全力遏制点源污染。如今,巴彦淖尔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8%以上,中水回用率达到42%以上,未被利用的中水进入人工湿地净化,达到五类以上才能退入乌梁素海。
对于黄河河道和滩区治理,巴彦淖尔市积极开展河湖渠沟清洁行动,稳步推进滩区居民和养殖场搬迁;有序引导农户调整种植结构,通过“禁、限、调、减、迁、管”综合施策、严管严控,推动黄河河道和滩区生态功能稳定向好,确保黄河水二类进二类出。
在乌梁素海周边,大力实施控污减排,全面开展河湖“清四乱”及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海堤综合整治工程和湖滨生态拦污工程。对乌梁素海123.8公里海堤进行全面整治,对周边水土流失地区进行治理,减少入湖泥沙量,削减入湖污染物。
在乌梁素海湖区,探索实施了水环境保护与修复工程。增殖放流、底泥疏浚、网格水道、湿地净化、芦苇加工等措施让湖区面貌焕然一新。在湖区共开挖74条、187公里网格水道,建成60平方公里湿地作为生物过渡带,实施1万亩底泥原位修复试验示范工程,提升了湖区水环境承载力。建成38个水质监测站,对各排干沟入口、人工湿地、湖区入海口等重要节点进行实时监控。推进芦苇资源化利用,通过发展生物质发电、芦苇清洁制板等产业,变废为宝。同时组织实施“渔民上岸”行动,通过转移就业,推进退渔还湖,消除人为干扰。
积极争取生态补水,2018—2022年5年间,乌梁素海年生态补水量保持在6亿立方米左右,截至2023年,已向乌梁素海补水5.48亿立方米。
如今,乌梁素海流域生机重现。野生鸟类种数从181种增加到265种,鱼类从9种增加到21种;乌梁素海水质提高到整体IV类,入湖污染物总量下降了15.23%;流域整体生态功能得到提升,乌兰布和沙漠林草盖度达到37%,乌拉特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恢复到27%;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50%的地表水水质达到或好于三类水体;村民、渔民转变靠水吃水的传统路径,大力发展特色种植、生态旅游等产业。全流域生态、社会、经济呈现持续向好、和谐稳定、快速发展的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