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杭锦后旗巧破农业融资难题

  本报巴彦淖尔7月30日电  (记者  薛来)7月30日,2024年内蒙古小麦高产竞赛测产活动结束,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头道桥镇小麦亩产达1411.6斤,刷新内蒙古小麦亩产纪录。头道桥镇联丰村村民王新龙喜不自禁:“小麦高产离不开为农服务平台,我在平台上贷款买了22吨化肥,与市场价比,每吨便宜130多元,加上低利息,小麦田间管理和机收等社会化服务,想不增产都难!”

  王新龙口中的“平台”,是杭锦后旗按照“政府+银行+平台+农业生产主体”模式搭建的“中农深耕为农服务平台”。该平台开通了农资直达销售、农机农技社会化服务、农产品跨区域购销、融资贷款等项目,让 “融资难”“贷款贵”和“层层剥”等难题迎刃而解。

  农业融资一直是困扰我国农业发展的难题。农业生产具有周期性、季节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农业资金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错配。

  过去,不少农户拿到贷款后,缺乏合理的用钱规划,往往“用买盐的钱买醋”,导致来年信用违约贷不到款,购买农资都得赊账。为农服务平台运行后,农贷不再放现金,农户在平台上申贷购买农资,银行根据后台大数据,精准测算农户资金需求量、使用时间和周期后,最快2小时精准放贷。

  ■下转第5版  ■上接第1版

  过去,农民年初就贷款,春耕再用钱。贷款在手里闲置两个月,周期长、利息高。“原来线下信用借款利率是6.9%,平台上申贷利率只有3.7%,在种植期内申贷,贷款周期缩短,利息也少了。”陕坝镇满天红村村民王明虎高兴地说。

  许多村民告诉记者,在平台上购买农资量达到25吨时,厂家直接送货上门,减少中间环节“层层剥”;与线下商铺相比,平台农资更优惠,用量少的散户也在平台上购买;农户能在平台下单农机和农技服务需求,杜绝了“有钱无机收、有机无地收、售后无保障”等现象。

  今年,平台线上办理了1170万元地膜补贴业务,打造全国数字化精准足额直补到户示范点。平台管理人员介绍:“过去买地膜要付全款,补贴不定时发放。现在只需在平台上支付30%的地膜费,70%的补贴以货款形式直接到商家,农户省事儿多了。”

  杭锦后旗位于河套平原腹地,是国家重要商品粮、油、糖生产基地,全旗耕地面积165万亩,有农牧户3.3万户。目前,中农深耕为农服务平台已覆盖所有农牧户,入驻企业117家,交易笔数4785笔,累计交易额2.01亿元。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聚焦两件大事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第05版:要闻
   第06版:出彩
   第07版:评论
   第08版:旗县融媒
如何认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成就
4.7%的增速动能是什么?
凝聚奋进力量 勇担时代使命
杭锦后旗巧破农业融资难题
自治区第一届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拉开帷幕
以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破题开路
本报职业道德监督热线:0471-6635350或0471-6659749
达茂岩画,刻在石头上的古老“呼麦”
公 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