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织密青少年“保护网”

孩子们积极参加活动。
宣讲活动走进各学校。
模拟法庭现场。
  □本报记者  孙柳

  “现在开庭!”随着法槌敲响,一场别开生面的“模拟法庭”正式开庭。法庭调查、辩论、陈述、当庭宣判等环节,现场还原庭审过程,为在场的青少年上了一堂生动的法治课……这是通辽市团委维护校园安全,开展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活动的一幕场景。

  年初以来,通辽市团委积极探索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新思路新方法,提出了“学校吹哨 部门报到”联动机制,通过各级团组织及相关职能部门力量向学校下沉、工作重心下移,做好维护校园安全及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编牢织密未成年人“保护网”。

  “原来给同学起外号也是一种‘欺凌’形式!”“新型毒品这么会伪装,以前我一定分辨不出来。”在“青心护航”宣讲团活动现场,孩子们纷纷发出感叹。

  通辽市、旗、镇三级团组织牵头,整合公安、司法、检察院、法院等部门涉未成年人科室,成立了“青心护航”宣讲团。宣讲团行走在各个学校中,通过以案说法、以案促防等方式,开展校园安全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宣讲活动,引导孩子们养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习惯。截至目前,“青心护航”宣讲团已开展宣讲240场,覆盖青少年47000余人次。

  网吧、台球厅、小卖店……校园周边的一些违规经营的“小铺子”一直是学校和家长心头的一根刺,部分不法商家可能为学生的成长带来隐患。通辽市利用“街乡团组织吹哨 部门团组织报到”区域化团建机制,联合辖区内执法部门,由学校法治副校长作为联合执法队伍的召集人,对校园周边开展联合执法检查,针对发现的问题共商共研,最大限度将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同时,通辽市团委对每一次“吹哨”同步记录,明确落实单位和责任人,实时跟踪、了解、反馈“吹哨”问题的处理进展情况,盯办整改结果。截至目前,通辽市开展联合执法大清查行动78次,“吹哨”21次,排查风险隐患点21处,推动校园安全治理模式从事后应对向源头防范转型,将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实现校园内部健康与外部稳定的良性循环。“校园周边商铺的大清查行动,清理出不少‘三无’小食品,这让我们放心多了。”学生家长表示。

  重点群体怎么找?怎么帮?一直是各地帮扶工作的重难点。在通辽,各级校团委主动排查梳理,以校为单位找出重点青少年,开展有针对性帮扶、关爱、救助。通辽市发动青联委员、青年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通过“青心”“青愿”等形式,收集青少年需求,开展各类希望工程、助学计划,累计帮扶1615位困境青少年,捐助金额达66.3万元。“‘青愿’礼包承载着我的‘小小梦想’,我一定珍惜学习时光、努力成长成才。”领取到“青愿”礼包的学生说。

  “学校吹哨 部门报到”联动机制,缩短了团组织与青少年间的距离。通辽市团委将不断创新形式,加强对各领域青少年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不断提升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为青少年织牢、织密“守护网”。

  (本栏目图片由通辽市团委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广告
   第05版:要闻
   第06版:包头
   第08版:青春号
“骄阳之家”拼闯“新赛道”
以青年担当助力乡村振兴
“小小科普讲解员”带你打卡科技馆
织密青少年“保护网”
图书馆里“充电”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