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呼和浩特多彩非遗点亮精彩生活

  □本报记者  郑学良  实习生  王璐

  爱上一座城,会因为其美食、美景,也会因为这座城的文化底蕴和风土人情。

  呼和浩特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在这里不仅有久负盛名的文博场馆,更有凝聚民间智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成为了解呼和浩特,了解北疆文化的一扇窗口。

  多彩非遗  润物无声在身边

  秋日,北方进入旅游旺季,游客来到呼和浩特少不了要到宽巷子美食街和塞上老街打卡。

  这两个打卡点中随处可见非遗元素,比如大家都喜欢的烧卖等,这些在宽巷子美食街的美食,都是本土非常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它们的制作技艺有着各自的传承手法,味道也经得起考验,早已成为本土的美食招牌,在唇齿留香间也把极具魅力的北疆文化带给了游客。

  很多游客会在塞上老街选购纪念品当作伴手礼送给亲朋好友。融入羊拐、松石、玛瑙元素的蒙古族银饰,用蒙古族皮雕手法制作的皮包、钥匙扣、皮画,以及用烙铁笔在羊毛毡上制作而成的一幅幅精美的羊毛毡烫画……塞上老街商铺的老板们不仅售卖成品,还在店里设立了工作室,展示自己的工艺制作流程。

  除了在旅游区内的非遗展示外,呼和浩特还有一处非遗文化的集中地——莫尼山非遗小镇。

  在这里可以一站式领略内蒙古的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如剪纸、金属丝编、盘扣、面塑等,游客既能参观,又能体验制作,感受内蒙古的文化韵味。

  来到呼和浩特,游客必打卡的演出当属在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中心上演的《千古马颂》。

  在凸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中,蒙古族长调、呼麦、马头琴等表演内容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通过演出的形式,让观众和游客对本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传承多年  默默坚守绽芳华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个个精美绝伦的文化项目,更是传承多年的文化坚守。

  今年72岁的胡连刚,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脑阁的传承人。他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平时忙着地里的农活,每逢春节就会组织村里人闹红火。

  据胡连刚介绍,他的技艺是从父辈传承下来的,光脑阁的架子就有30斤重,再加上肩膀上的两个小孩,总重量会超过百斤,因此一场演出下来总得歇上几次才行。

  尽管很累,但每次人们问他要干到什么时候,他总是憨厚地笑一笑说:“直到干不动为止。”

  如今,国潮风受到大众的喜爱,脑阁、高跷、二人台等原本看起来“土土的”非遗项目也迎来了新的生机。

  二人台表演艺术家王占新几年前就在快手平台上进行直播,从化妆、穿服装开始向网友展示二人台表演的全过程,并通过网络义务教授学生。

  此外,深受年轻人喜欢的“90后”高跷代表性传承人邢楷林,经常在网络平台上更新高跷的有关视频,也会不定期做直播,以更积极的方式来传承非遗文化。

  在积极拥抱网络,传播非遗文化的同时,呼和浩特市线下也有很多主题活动来推广非遗文化。如,大众最熟悉的非遗进校园,其中川剧变脸、剪纸、撂跤等就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前不久,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弘扬北疆文化 促进文旅消费——北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在内蒙古展览馆开展。本次共展出150个非遗项目,在活动期间呼和浩特市还同步举办了非遗夜市,进一步丰富了活动内容。

  今年,呼和浩特市第九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又有70个项目入选。其中包括青城掐丝珐琅、葫芦雕刻技艺、青城火锅宴制作技艺、黄柿子养生汤制作技艺等,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多个类别。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国家级7项、自治区级74项、市级275项、旗县级259项。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要闻
   第06版:出彩
   第07版:评论
   第08版:旗县融媒
呼和浩特多彩非遗点亮精彩生活
新能源开发从零星布局到装机量突破一亿千瓦
系统施策为“车”减负为“马”赋能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 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完善占补平衡的意见
品牌强农 “丰”景如画
简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