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深耕细作,凝心聚力浇灌民族团结之花;他们锐意进取,真抓实干赢得群众信任支持……他们从一线走来,用初心引领民族团结,用行动践行民族团结。为了学习身边榜样,汲取奋进力量,即日起,本报开设“榜样的力量”专栏,真情讲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受到表彰的内蒙古地区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和模范集体的故事,深入挖掘模范个人和模范集体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的故事,以点带面展示全区民族工作的新面貌新气象。
9月26日18时许,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清泉街社区开始热闹起来,吃完晚饭的居民像往常一样,聚集在社区小广场上,唠家常、下象棋、看跳舞。在这里,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心手相牵,共同撑起了一个祥和幸福的家园。
清泉街社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社区。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兴隆巷街道清泉街社区党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多元融合的城市民族工作模式,着力构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互嵌式社区环境,促进各族群众和睦共处、守望相助,先后荣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全国“枫桥经验”先进典型、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荣誉。这一系列成绩的背后,离不开社区“当家人”武荷香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工作思路,更离不开“一切以人民为本”的民本理念。
今年74岁的武荷香是社区书记、社区主任一肩挑。在她的带领下,清泉街社区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突出民族工作与精神文明创建结合、与社区文化建设结合、与创建平安和谐社区结合,提升社区精细化管理和精准化服务水平,联合27家辖区单位成立社区“大党委”,每年开展200多场惠民志愿活动,完成水暖维修、路面房顶翻修、医疗卫生服务等惠民项目10余项,惠及居民5000余人。推进“五社联动”共建幸福社区,引进家政服务、居家和养老服务站等4家社会组织,定期为各族群众提供便民服务。打造红石榴驿站,建立流动人口台账,为流动人口在登记办证、劳动就业、困难救助、政策咨询、法律援助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并形成记录,使其快速融入城市社区生活。
武荷香的办公桌就摆放在社区“一站式”办事大厅的角落里,为的是方便前来办事的居民群众坐下来和她聊一聊家里的大事小情。居民的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她都能耐心倾听、认真解答。在清泉街社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温暖着每一位干部群众。武荷香在清泉街社区创新实施“枫桥经验+民族团结”工作法,依托全国首家社区法务室,整合街道综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驻区律师等资源,及时化解接诉即办案件、邻里纠纷、家庭婚恋纠纷等矛盾纠纷。2023年,她带领骨干党员和热心居民建立“荷香唠嗑队”,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党建长廊、红石榴凉亭等场所和居民“唠嗑”“拉家常”,排查调解萌芽问题300余件,将居民的大事小情入账处置,真正做到了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筑牢民族团结稳定的基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武荷香深知,只有完备机构建设和靠前的服务意识,才能形成优良的社区互助体系。在清泉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好邻居议事厅”“说理堂”“荷香唠嗑室”、网格化服务管理监控室、法务警务室等各种服务场所一应俱全。社区服务队工作人员通过挨家挨户入户调查,了解社区居民基本信息,实现动态管理。定期开展困难户调查和走访活动,建立困难家庭台账和低保户台账,并做好长期跟踪服务。清泉街社区以党建服务带动居民互助、互通、互融的方式,让各族群众在社区生活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社区有了烟火气,居民就有了归属感,在热热闹闹的活动中,大家的心贴得更近了。”在武荷香看来,只要群众的心暖了,再大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她牵头成立了社区额吉舞蹈队、合唱团、晋剧团、二人台、秧歌队等社区文艺团体,深入挖掘社区文艺能人“二大娘”说唱党的好政策,精心制作《庆祝八一建军节》《好战士雷锋》《56个民族》等各式剪纸作品,深受社区居民喜爱,促进了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此外,她还注重社区文化推广和传承,开设“荷香清泉”官方抖音账号,宣传社区的共建经验并传承红色基因,目前自然流量达30多万。
聚阳才能生焰,拢指才能聚拳。在武荷香的带领下,清泉街社区今后将继续发扬各族人民手拉手、心连心的好传统,用实际行动和担当作为,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