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色包钢”这样炼成!

——“齐心协力建包钢”挺起祖国工业脊梁
  □本报记者  李霞  蔡冬梅

  开栏的话

  从“一炉铁”到“百种钢”,从“点土成金”到“稀引未来”,从“荒漠起高炉”到花园式工厂,包钢以改革创新为引擎,走过了辉煌的70年。2024年是包钢建厂70周年,今日起,本报特别推出“包钢:辉煌70年”栏目,通过一系列报道展现包钢70年来改革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励全区广大干部群众传承红色基因、跑好接力棒、奋进新征程。

  “我们像双翼的神马,飞驰在草原上,啊,这里从此不荒凉,钢城闪光芒。”当熟悉的《草原晨曲》响起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想起草原钢城包头市,想起包钢建设的那个火热年代。

  历史不会忘记,上世纪50年代,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和内蒙古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建包钢,结束了内蒙古“寸铁不产”的历史,掀开了新中国民族地区工业发展新篇章。同时,一座钢铁之城崛起在祖国正北方。

  2021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提到了“齐心协力建包钢”历史佳话。“工业长子”再赋荣光。

  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包钢飞速发展,累计产钢近3亿吨、实现利税1000亿元以上,拉动9万多家企业合作共赢,有力支援了国家经济社会建设,挺起了中国工业的脊梁。

  国家重工业发展落子包头,草原崛起钢铁之城

  回顾包钢集团发展史,历史深刻昭示,党的领导是包钢建设、发展、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新中国成立伊始,为了迅速建设社会主义,以钢铁为代表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得以确立。1954年,包钢在荒无人烟的戈壁荒滩中打下地理坐标。经国家重工业部钢铁工业管理局批准,在一片贫瘠荒凉的戈壁滩涂之上,新中国第一代钢铁工业之子——包钢,重重挖下建设的第一铲。

  包钢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民族地区建立的第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共和国钢铁工业史册将永远铭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决策了包钢的建设。在党中央大力号召下,全国人民及时地、强有力地支援包钢建设。1959年,包钢一号高炉提前一年建成投产。1959年9月26日,包钢一号高炉流出第一炉铁水,结束了内蒙古“寸铁不产”的历史。10月15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临包钢,专程参加包钢一号高炉提前出铁庆祝盛典。周恩来总理手持剪刀剪断红绸,红色钢城的崛起翻开伟大的历史篇章。

  包钢建设时期,朱德、彭德怀、贺龙、陈毅、罗荣桓、聂荣臻、叶剑英等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纷纷亲临包钢视察并对包钢发展作出重要指示。邓小平同志多次作出指示批示,协调解决包钢的问题。1978年至1986年期间,国务院副总理方毅7次到包头组织科技攻关,极大地推动了白云鄂博资源综合利用和中国稀土工业的快速发展。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包钢视察,对包钢的工作给予有力指导。

  在包钢遇到技术人才、设备材料等难题时,党中央一声令下,全国各地纷纷调物资、保运输、给技术、派人才,仅用五六年的时间就使包钢这一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拔地而起。

  包钢在建设过程中始终放眼世界,走出了一条通过工业企业建设带动边远地区城市全面发展之路,草原上崛起一座钢铁之城,全面促进了内蒙古的跨越式发展。包钢的建设,不仅为高效兴建大型国有企业积累了经验,也为促进民族地区繁荣发展开辟了新路。

  在包头建立以钢铁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基地,是党中央为内蒙古自治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擘画的一幅宏伟蓝图。而包钢全速发展的70年间,也挺起了中国工业的脊梁。全球海拔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三分之二的钢轨来自包钢。包钢作为全国一盘棋的重要一着,推动了国家工业化进程。

  新时代,包钢发展掀开新的历史篇章。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内蒙古时讲到“包钢实现扭亏为盈,要继续巩固深化”,给予包钢巨大的鼓舞和鞭策。包钢集团奋力成长为主业突出、产业多元、新兴产业蓬勃兴起的现代企业集团。

  ■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齐心协力建包钢,同兴共荣向未来

  在包钢集团“齐心协力建包钢”展陈馆内,一幅长7米、高3米的大型油画成为人们的热门打卡点。

  这幅画作重现了上世纪50年代,来自全国各地建设者齐心协力建设包钢的生动场景。包钢,不仅见证了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光辉历程,也谱写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石榴籽籽心连心”的生动赞歌。

  “我们将成钢铁工人,把青春献给包钢。”今年国庆节长假期间,来到“齐心协力建包钢”展陈馆参观的人们,总会听到这耳熟能详的《草原晨曲》。

  “齐心协力建包钢”不仅是一座博物馆的名称,更是草原钢城永不磨灭的红色基因。

  1958年,在党中央“包钢为全国、全国为包钢”的号召下,来自22个省55个市727个企业的建设物资向这里运送,10万多人的建设大军在这里会师。红色党旗、赤焰炉火交相呼应。包钢的建设工作因为中央和各省市的鼎力支持、各族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援,焕发出勃勃朝气和火热激情。

  提前一年出铁,提前半年出钢,汇聚包钢的全国各族儿女艰苦卓绝、改天换地,创造了平地起高炉、荒漠变钢城的人间奇迹,开创了我国民族地区工业发展的先河。

  “齐心协力建包钢”的历史佳话,充分彰显了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具体体现。

  70年来,“齐心协力建包钢”的红色血脉代代传承,“各族儿女心连心”的生动实践不断拓展。包头从昔日的水旱码头发展成为闻名遐迩的草原钢城、稀土之都、绿色硅都,为共和国实现钢铁梦、锻造国之重器、铸盾砺剑作出了重要贡献,包钢也先后5次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如今,包钢集团已先后建成“齐心协力建包钢”展陈馆、包头稀土博物馆、一号高炉文化展馆等一大批红色文化历史场馆,在传承“齐心协力建包钢”历史佳话、赓续红色血脉、弘扬包钢“坚韧不拔、超越自我”企业精神等方面积极作为。

  一代又一代的包钢人,紧随国家和时代的脉搏发光发热,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振兴民族工业、维护国家战略安全、带动民族地区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光辉印记。

  红色基因代代传,包钢发展融入中国成就

  2023年7月1日,包钢集团从北京获赠一面编号为093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天安门广场庆典红旗,并被确定为国史教育基地单位。

  “齐心协力建包钢”红色基因传承不息,包钢人把“齐心协力建包钢”的精神能量转化为生产力,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更多“钢三代”和新包钢人用科技为包钢注入新质生产力,一批批“包钢制造”走向全国重点项目建设现场。

  作为新中国首批建设的三大钢铁企业之一,包钢曾创下多项“第一”:1971年7月,试轧出第一批245×10毫米无缝钢管,结束了我国不产大口径无缝钢管的历史;1976年、1984年,第一支每米60公斤钢轨和每米75公斤钢轨先后试轧成功,开创了我国生产此类钢轨的先河;1998年6月,成功研发出每米75公斤铌稀土轨……

  多年来,包钢集团依托“世界稀土之都”白云鄂博,以科技之力承担国之重任,用数十载接力奋进赢得稀土功能材料科技研发、产能产量的国际领先地位,砥砺重器之刃。在稀土永磁材料领域,从我国第一颗地球轨道通信卫星成功发射,以及之后多次载人航天任务圆满成功,均使用了包钢集团研发制作的稀土永磁环,相关技术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并由此孵化出世界最大稀土永磁材料制造基地。新一代超晶格高容量La-Y-Ni系稀土储氢合金材料,获得中国、日本和美国授权发明专利,打破其他国家在稀土储氢合金材料领域的技术垄断。

  进入新时代,包钢集团创新研究稀土加入钢中的工艺,接连突破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利用稀土铁合金生产的7个大类、61个品种稀土钢产品,已用于大兴国际机场、中俄东线和陕京四线输气管道、“中国天眼”FAST大射电望远镜观光桥梁等诸多举世闻名的项目,以及汽车、家电等工业领域和全国近三分之一的铁路钢轨……大江南北、天堑通途,这些见证中华崛起的撼世巨作混凝着包钢发展的万千气象,包钢稀土钢品牌价值高达208.37亿元。

  70年的发展,包钢已拥有包钢股份和北方稀土两个上市公司,是世界最大的稀土工业基地和中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

  从昔日“齐心协力建包钢”到如今“齐心协力强包钢”,不变的是一脉传承的奋斗精神。在祖国正北方,这座“红色”钢铁之城与新中国同兴共荣。沐浴着新时代光辉的新包钢,秉承着“齐心协力建包钢”的奋斗精神,正在向着更加辉煌的未来奋勇前行。

  (本栏目图片由包钢党委宣传部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习近平会见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梁强
习近平会见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 对外友好协会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外方嘉宾
全区公安工作会议召开
难忘的记忆
“红色包钢”这样炼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