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漫步乌海湖边,南飞的红嘴鸥停留湖边翱翔嬉戏,一艘艘快艇载着游客在湖面上纵横驰骋,远处的乌兰布和沙漠与波澜壮阔的湖水相互交融,每到黄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眼见的美景让人很难想象这是一座“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城市。
城市品质由“乌”到“海”,生态环境由“黄”变“绿”,新中国成立75年、建市近半个世纪以来,这是乌海市发生的历史性嬗变。这种转变承载着一代代乌海人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也记录着乌海市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坚实步履和累累硕果。
乌海市是黄河入内蒙古第一站,地处乌兰布和沙漠、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交汇处。建市初期,森林覆盖率仅为0.38%,年平均蒸发量是降水量的30多倍,生态环境极为脆弱。
为改变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一代代乌海人几十年如一日,向沙海宣战,与风沙抗争。从建市初期大力推进植树造林,到近年来陆续启动实施的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海勃湾区东山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乌海市用半个世纪的不懈治理,让沙化荒漠化土地明显减少,林地面积、植被盖度不断增加,保护了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书写了“绿进沙退”的生态奇迹。
特别是在2013年,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建成蓄水形成的乌海湖,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乌海的生态环境及面貌,更是让乌海发展有了依托。多年来,乌海市将环乌海湖开发建设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高标准规划和建设,全力把乌海湖打造成为集风景旅游、观光娱乐、体育竞技、疗养避暑、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一手抓生态建设,一手抓环境保护。近年来,乌海市深入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三年行动,一体推进“治矿、治企、治水、治车、治路、治气、治场”的“七治”举措,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累计投入资金68.5亿元,实施综合治理项目423个,全力解决环保突出问题。
如今,乌海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达到43%、41.2%,2023年中心城区剔除沙尘超标天后,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3.3%,黄河乌海段水质连续7年保持在Ⅱ类……“推门见绿、移步是景”的诗意生活不仅提升了乌海市民的幸福指数,也吸引着红嘴鸥、天鹅、黑鹳等60多种、10万余只候鸟每年在这里迁徙停留。
乌海市是国家认定的31个煤炭资源型城市之一。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乌海市一度陷入增长方式粗放、环境约束趋紧等困境。
直面发展难题,产业转型是出路。
这些年,乌海市坚持破“旧”——强力推进矿权整合、焦化产业整合重组升级和煤炭洗选行业垂直一体化整合,打造医药中间体、精细化工等细分领域特色优势产业。如今,乌海市煤炭就地加工转化率达90%以上,精细化工产品达百余种,传统产业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
■下转第4版 ■上接第2版
同时,坚持立“新”——紧抓用好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机遇,聚焦新质生产力,全力打造新能源、新材料两大全产业链基地:围绕打造以光伏全产业链和新能源电池为主要方向的新能源产业集群,重点建设自治区西部绿色能源消纳基地;聚力发展以可降解塑料和有机硅为主要方向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全力打造全球最大BDO一体化生产基地,国内首家BDO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挂牌成立。
从沙漠到绿洲,从煤城到湖城,发展的步伐在乌海市从未停歇。随着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突围,新质生产力逐步生成,乌海市的产业形象正在由“傻大黑粗”向“绿色低碳”转变。沐浴着秋日暖阳,向着既定的目标,乌海这座年轻城市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进姿态,努力闯出一条资源枯竭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