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秋日读书暖阳斜

  □仇士鹏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里写道:“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他描写的是“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可细细一想,这不就是我在秋天读书时,被秋风“一阵扫”后的内心感受吗?

  秋像是四季里的“中年”。

  人间变得疏朗,流水瘦了,阳光矮了,树枝像是古朴的简笔画,用一两枚落叶点顿出经年的静谧与安宁。人也变得内敛,收起张扬了两季的羽翼,从空中缓缓落到地上,沉稳而踏实地前行。此后,对远方的向往不再执迷于脚步的抵达,而是要实现心神的辽阔。目光从繁花争艳中抽离出来,开始流连清瘦文字里的美好和丰盛。

  入秋后,喜欢坐在窗前,坐在天高云淡里,坐在缱绻微风中,让心神和书页一起被轻轻掀起。一目十行,或是慢条斯理都可,尘埃般漾起的烦恼会在笔尖的勾勾画画中悄无声息地沉降。渐渐地,心房和墙上的斜阳露出一样的颜色,一些难以言喻的共鸣与触动则坐在盆栽的叶子上不停摇晃。时不时地,在书的空白处写下笔记,当丰收的浪潮卷过广袤的田野时,指尖上的阅读也正捧出累累硕果。

  微凉的季节里,适合读微凉的文字,比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翻过《记忆与印象》和《奶奶的星星》,一直读到《想念地坛》与《扶轮问路》。那种关切着永恒、博大爱愿的思索,恰好与秋天清冷的气质相合。“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一些答案只有在天时地利与人和都兼具的情况下,才会在转山转水后,转过年轮与我们相遇。

  每个人对生命都有自己的视角,每个人都在人间留下了自己的足迹,经过了又一年春夏,到了秋天,在那些宏大的命题中,我们究竟走了多远,又欣赏了多少风景?走在地坛深深浅浅的车辙上,用聆听使命的姿态沉思,我们都是从浮世的秋水中醒来,卸下狂妄与莽撞后,在希望与失望、残疾与圆满、存在与虚无、短暂与永恒的重重矛盾里寻找慰藉与救赎的同行者。

  这世上,总有一些事物黄了又绿、绿了又黄,总有一些事物生生不息、四季常青。重要的是,每一年,我们都在向上,每一年,书页里都会留下更多笔墨。当书本再一次摊开,文字会为我们铺就一条落英缤纷的路,延伸向灵魂的尽头,直达精神的桃源。

  秋天也适合读一些亮堂的文字,胸臆和金色的阳光一起晴朗了起来。《托尔斯泰谈幸福》中写道:“时间在我们之后,时间在我们之前,在我们存在的时候不存在时间。”我时常回味书中关于存在与爱的阐释。秋天,是一个掺杂着萧条与孤独的季节,有的事物可能会凋敝,但存在与爱作为生命亘古的主题,从不会黯然失色,与所有的一切紧密联系。我们生活在当下,也生活在形形色色的爱中。蓦然发现,生活,甚至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一种最高级的幸福。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份秋日的明媚,映照了千年,始终未曾在人们的笔下缺席。抚摸着米色的书页,眼中有光的人们总能在某种光的引力作用下,寻找到阳光在多年前留下的晏晏微笑和款款柔情,灿然若金。

  林语堂在《秋天的况味》中写道:“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熟的温香罢了。或如文人已摆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练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这样的况味,既属于秋天,也属于每一个沐浴在书本琅琅秋声里的人。

  秋日读书,暖阳微斜,恍若微醺。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生态环保
   第06版:兴安
   第07版:巾帼号
   第08版:出彩
   第09版:悦读
   第10版:北国风光
   第11版:文艺评论
   第12版:影像力
◎书架
用脚步丈量“古道上的中国文脉”
寻觅灵魂归处
把美好凝结成诗
秋日读书暖阳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