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用好科技创新这一核心要素,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韩鹏 张海燕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并作出部署;党的二十大明确了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其中包括“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阐释到2035年的改革目标和分领域目标任务时,强调“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为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我们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好发挥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作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注重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做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篇大文章,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迈上新台阶。
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贯穿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过程中的根本原则。《决定》指出:“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这为我们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提供了根本遵循。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这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无论是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都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要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成长环境,通过构建多元化资本市场、推广供应链融资、激励风险投资与天使投资等破解融资瓶颈;推动土地、劳动、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构建反映市场供需、资源稀缺性及环境成本的定价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打破影响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壁垒,促进商品与要素的自由流通与公平交易。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完善产权制度,依法平等长久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完善市场信息披露制度,构建商业秘密保护制度;对侵犯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的行为实行同责同罪同罚,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产权执法司法保护,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健全依法甄别纠正涉企冤错案件机制;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环境。
明确有为政府的边界,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明确政府与市场的权力边界,关键在于识别并精准定位各自的优势领域,实现互补而非替代。政府应侧重于提供公共服务、维护市场秩序、解决市场失灵、实施国家战略和支持关键产业发展。在市场机制作用有限或低效的场合,在环境污染、市场垄断、产能过剩等市场易于出现失灵的方面,在新兴高新技术产业等自由竞争难以保障且需保护的方面,以及国防经济建设等涉及国家意志与重大发展战略的经济活动方面等,政府应承担关键角色,其他市场能解决的就要交给市场。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产业体系是整个经济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党的二十大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战略部署,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为我们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科学指引。当前,我国已形成全球最完备的产业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逐步发展壮大,但也存在不少短板,这就需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来构建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要高度重视实体经济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核心的地位和作用,在提质量、增效率、转动力中增强实体经济的吸引力、竞争力、创新力,引导各类先进要素向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或与制造业紧密相连的生产性服务业汇聚发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要持续提升数字技术对加速推动制造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牵引作用,通过创新体系的数字化重构、合理开发及利用数字资源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将智能化贯穿企业研发、生产、经营、流通和服务等各环节,增强数字技术强链、补链、固链实效,提升全要素生产及配置效率。
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要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运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强化环保、安全等制度约束;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进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
用好科技创新这一核心要素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效率。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用好科技创新这一核心要素,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着力构建科技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和应对体系,加强科技基础条件自主保障。要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提高科技支出用于基础研究比重,鼓励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深化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加强科技伦理治理,严肃整治学术不端行为。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支持企业主动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扩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范围,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要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
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助推高质量发展
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改革必然要求开放,开放也必然要求改革。推进开放型经济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时代特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不断成熟,在外资引入、对外投资以及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有效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但也要看到,我们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还有差距,需要进一步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要在产权保护、产业补贴、环境标准、劳动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金融领域等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通相容,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建立同国际通行规则衔接的合规机制,优化开放合作环境。
深化外贸体制改革。要不断强化贸易政策和财税、金融、产业政策协同,打造贸易强国制度支撑和政策支持体系,加快内外贸一体化改革,积极应对贸易数字化、绿色化趋势;推进通关、税务、外汇等监管创新,营造有利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制度环境;健全贸易风险防控机制,完善出口管制体系和贸易救济制度;创新提升服务贸易,鼓励专业服务机构提升国际化服务能力。
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要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积极发挥外来资本为我国提供就业岗位和先进技术以及激励国内厂商发展促进整体行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完善促进和保障对外投资体制机制,健全对外投资管理服务体系,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促进我国产品出口和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充分发挥好“一带一路”的积极作用。要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继续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加强绿色发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能源、税收、金融、减灾等领域的多边合作平台建设,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
(作者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