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南繁试验田里的第21个春节

  □本报记者  韩雪茹

  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南繁科研基地,阡陌纵横、碧波荡漾。

  大年初一早晨6点多,刘志雄就穿好工作服、带上遮阳帽,来到基地玉米试验田开始了一天的授粉工作。

  这是刘志雄在南繁试验田里的第21个春节。

  每年10月中旬,该院玉米研究所研究员刘志雄和团队的育种人员就像候鸟一样,“飞”到海南,进行南繁育种。“我们在这里开展优质玉米品种的选育,今年在这里分两批播种各类玉米材料1万多份,包括自交系加代材料、复配新组合材料、群体选择材料等。预计4月初,经过筛选、脱粒、晾晒等程序的玉米材料就会被打包邮寄回内蒙古。”刘志雄说。

  海南气候独特、土壤肥沃,热量和光照充足,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每年冬春,众多科技人员汇聚于此,从事各种作物繁育工作,南繁由此得名。

  一粒种子,为什么要南北“奔波”?

  “一个品种的育成如同孩子的成长,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南繁可以大大缩短这个时间。用传统方式培育一个玉米新品种需要8—10年,通过南繁加代可缩短至4—5年,加速了育种过程。”刘志雄介绍。

  ‌育种是一个周期长、环节多的过程,通常需要经过多年的观察和选育才能获得稳定的新品种。■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在这个过程中,育种者需要进行大量的自交和杂交试验、田间观察、鉴定和评价工作。“我们需要记载玉米整个生育期的重要指标,例如出苗、抽雄、散粉、吐丝、株高、穗位、株型以及抗性等数据。一整年下来,大约产生20万条数据,每条数据对我们来说都是‘宝贝’,新品种就是从这些海量数据和田间地头中慢慢育成的。”刘志雄说。

  今年春节期间,正是南繁基地第一批玉米授粉的关键时期,刘志雄依然坚守在试验田中。在别的家庭一家团聚时,他只能通过视频与家人“相聚”。“虽然不能回家过年,但我心里是满满的收获感。我家祖祖辈辈务农,我上的也是农业类大学。这些年,我每天看的是玉米,心里想的也是玉米,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为破解种子‘卡脖子’难题贡献力量,希望祖国大地上播种的都是我们自己育出的好种子。”刘志雄感慨道。

  截至2025年,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玉米团队培育出39个优质玉米新品种,实现品种权转化转让资金300多万。其中,“内字号”系列玉米新品种选育及高产高效综合技术应用推广荣获2011年度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高产、优质、多抗粮饲兼用玉米品种“内早9”推广获2006年度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丰收奖一等奖,高产、优质、粮饲兼用玉米品种“内单205”推广获2009年度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丰收奖一等奖。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悦读
接续奋斗 共谱新篇
为了千家万户的温暖与光明
年味至浓是团圆
游人如织
守护能源动脉
内蒙古八名舞蹈演员登上北京春晚舞台
南繁试验田里的第21个春节
博物馆里过大年
117个孩子的年夜饭
守护边境你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