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非遗保护已成为文化领域的热门话题。从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开始,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已走过20多年的历程。
非遗保护的核心在于传承。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要在保持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发展。以苏绣为例,传统苏绣以花鸟虫鱼为题材,现代苏绣大师们则在保持传统针法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艺术元素,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这种创新不仅没有削弱苏绣的传统价值,反而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非遗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工业化生产对传统手工艺造成冲击,快节奏生活使传统表演艺术失去市场,年青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疏离感日益加深。但挑战中也蕴藏着机遇。数字化技术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新手段,文化旅游为非遗传承开辟了新空间,文创产业为非遗创新注入了新动力。
非遗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政府要完善保护机制,企业要探索产业化路径,传承人要坚守文化本真,公众要培养文化自觉。只有形成保护合力,才能让非遗在现代社会中找到生存之道。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活态的文化基因,需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
展望未来,非遗保护任重道远。我们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非遗的变迁,以创新发展的思维推动非遗的传承,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异彩。非遗保护不仅是对过去的守护,更是对未来的承诺。让我们携手努力,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