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我极具艺术范儿

  □本报记者  高玉璞

  从古至今,人们在生活中离不开我们尺子的帮助。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就“布指知寸、布手知尺”。后来,人们把男子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大约20厘米长)称作“尺”,这便是我们的长度。同时,女子伸展的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因稍短于尺,称“咫”,所以人们用“咫尺”表示距离短。

  在中国古代的各朝代,我们长度也有所不同。例如商代,我们的长度约合今天的16厘米至17厘米,东周约为23厘米,汉代约为23.1厘米,宋代约31.6厘米。明朝时期,我们被分为三种:裁衣的钞尺长34厘米、营造用的曲尺长32厘米、量地的宝源局铜尺长32.6厘米。到了清代,营造尺长32厘米,裁衣尺合35.55厘米。

  我便是一把来自汉代的尺子,工匠制作我时,精选硬度和韧性俱佳的动物尺骨为原料,然后进行砍削和打磨。我身长23厘米,这是那个时代我们的长度。经过一番砍削打磨后,我的厚度是0.4厘米,宽度为1.8厘米,体重34克。

  接下来,工匠对我进行美化。他先把我的两面用黑彩绘出边框和纹饰,其间还用红彩做了些点缀,两端刻画了“十”字菱形纹,然后在我的正面中间刻画了独角飞龙图案。刻画完毕,他拿着我端详了一会儿,感觉还欠缺些什么,想了想,便在飞龙图案周围配了些云纹和水波纹。这简直就是点睛之笔,在云纹和水波纹的衬托下,飞龙有了灵气和气势。

  工匠翻过我的另一面,想了想,在中间刻画了奔驰的马车图案。马夫在车前持缰催驰,马四蹄腾起,动感十足。工匠似乎对云纹、水波纹样情有独钟,给马车也配上了云纹、水波纹,托衬得马已不是平凡的马,车也不是普通的车。

  既然是尺子,不能少了刻度。工匠先在我身体的中央用“米”字符号标出半尺的等分线;然后在我的正、反两面和左右两侧用墨线标出“寸”的刻度,并在刻度间的空白处用红彩上下交错描绘装饰突出主题纹饰,这是汉代漆器装饰风格。我的侧面靠右端是“分”的刻度。末了,细心的工匠又在我的左端钻了个小圆孔,这是用来穿绳的,方便使用者随身携带。

  在巧手工匠的这番“神操作”下,我就成了一把艺术范儿十足的汉代骨尺。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法治
   第06版:社会
   第07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08版:悦读
   第09版:视界
   第10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第11版:资讯
   第12版:公益广告
测古量今汉骨尺
河套文化的缩影
我极具艺术范儿
排黍法和黄钟律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