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长度单位的确定采用了排黍法和黄钟律管,它们奠定了古代度量衡的基础。《汉书·律历志》中记载:“五音之本,生于黄钟之律……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也”,意思是黄钟律管的长度被规定为法定律尺的长度。
排黍法是指用黍米作为基准单位来测量长度、容量和重量的方法。具体来说,将中等大小的黍米排列起来,以此作为度量衡的标准。1“黍”的宽度被定义为1分,90粒黍米的长度被定义为1寸,10寸为1尺,10尺为1丈,10丈为1引。
黄钟律管是古代中国音乐律制中的基准乐器,其长度被规定为9寸,并以此作为长度单位的标准。
黄钟律管的容积为1200粒黍米,称为1怏,10怏为1升,10升为1合,10合为1斗,10斗为1斛。
1黍的重量为12铢,2黍为24铢,为1两,16两为1斤。
西汉时期的度量衡体系以黄钟律管为核心基准,结合排黍法,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度量衡体系。这种体系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而且对后世的度量衡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于黄钟律管并非家家户户都有,故采用“累黍定尺”的转换方法,即选用北方黑色谷子的中等粒度,一粒黍的宽度大致等于一分长,将90粒横向排列起来,其长度即为9寸。
明代学者朱载堉是汉代以来第一个用心实践标准量黄钟律管的学者。为了获得“中式之黍”和长节均匀之竹,他多次到山西上党羊头山采集黍米,并且自己种黍、种竹。选定合适之黍后,他进行了多次排黍成尺的实验。具体来说,横排黍粒100粒为1尺,纵排黍粒81粒为1尺,斜排黍粒90粒为1尺。
这就是西汉时期度量衡制度对后期的作用,不仅影响了东汉、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时期,对明清时期的度量衡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高奇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