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乌达区: 身边榜样引领新时代文明实践走深走实

  □本报记者  郝斌  于海东  邓玉霞

  “大伙儿都知道王凤婷老人是个热心人,而且家风特别好,居民都很羡慕这和睦的一家人!”在乌海市乌达区爱民佳苑社区,居民杨金萍评价说。

  今年76岁的王凤婷老人退休前就是单位的生产队长、女工委员,虽然自己不富裕,但一直尽己所能帮助别人。现在,她还担任着幸福佳苑小区的业委会主任和社区网格员,帮着调解邻里矛盾纠纷。谁家暖气不热了、水管不通了、居民楼垃圾多了,她都出面帮着解决。

  更让人称道的是,王凤婷老人家风淳厚,儿孙孝顺,这么多年,儿媳妇都没有和老人红过脸。每到周末,老人都会召开家庭聚会,工作的儿孙、媳妇都要向老人汇报这一周来的工作和思想情况,上学的汇报学习情况。平时,儿子接到母亲的电话第一句总是一本正经地说:“领导,有什么指示?”别人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接到了工作电话。

  慢慢地,老人的事迹在社区、乌达区甚至乌海市传开了,成为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一面旗帜。她不仅被邀请到社区讲堂给大家讲奉献、讲家风,还被市里的单位邀请去给新党员讲课,成了大家可感可学的身边榜样。

  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以来,乌达区注重挖掘群众身边典型现身说法,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打造成理论宣讲的“大讲堂”,培育主流价值的“大平台”,践行文明的“大舞台”,贴心暖人的“大家庭”。

  永昌佳苑社区居住的都是矿区棚户区搬迁安置居民,从平房搬至楼房,居住环境变了,但好多居民的生活习惯没变,居民间的矛盾纠纷也多了起来。一批有经验、有威望的老人被社区发动起来,组成了“邻里理事会”,专门调解社区矛盾纠纷。

  78岁的邬娟女有丰富的居委会工作经验,主动报名参加“邻里理事会”,每天奔走调停。她公道热心,社区哪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人们都会第一时间想到她。

  为向组织靠拢,她时刻以一个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她第一时间报名为小区值守,在自己生病的情况下,仍咬牙坚持。今年,她终于被党组织批准为预备党员。她的故事在社区里、社会上广泛传播,影响了好多人,很多热心的居民也学她争着为社区服务。如今,永昌佳苑社区已成立了包括“邻里理事会”在内的19支志愿者队伍。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出彩
   第05版:特别报道
   第06版:特别报道
   第07版:特别报道
   第08版:特别报道
第八届内蒙古“草原英才”高层次人才合作 交流会暨呼包鄂乌人才创新创业周开幕
逐梦新时代 巾帼绽芳华
北京大学在内蒙古选调生座谈会在呼和浩特召开
自治区妇女第十二次 代表大会将于27日 在呼和浩特开幕
民族风情实景剧《相约辽上京》首演
第三届中国(鄂尔多斯)国际羊绒羊毛展览会开幕
乌达区: 身边榜样引领新时代文明实践走深走实
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法定义务
《内蒙古自治区 社会科学普及条例》 新闻发布会召开
悦动青春 励志未来
这项福泽民生的水利工程很精妙!
本报职业道德监督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