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戏

  □董宁

  我的家乡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走在古朴的老街上,你会感到一股宁静与安详,脚下的石板路沉淀了太多的历史和沧桑,有着太多的故事在这里上演又落幕……

  每到农历正月初二,记忆中的乡戏就开始在老街上演,一场接一场,热闹的戏事裹着年味儿挤满了正月。等正月转身走掉了,古镇的年也就走远了,古镇的乡亲们便走进春播里,开始了年复一年的农忙。老街有一处戏园子,来看戏的人络绎不绝,像赶年会。小孩子不懂戏路,更不知故事的曲折离奇,但比大人还兴奋,哪儿热闹就往哪儿钻,戏园子自然成了开心的乐园。那时我是个小戏迷,虽猜不透这穿了长袖阔袍的古装戏,但逢戏必看。哪天有一场没到场,心里就直痒痒,像瘪了的气球一样打不起精神来。

  戏园子里看戏的人爆满,台下可是个热闹地,一排排简易座位上人影晃动,清凉的空气里流动着看不见的热流。老爷爷、老奶奶、小媳妇、庄稼汉,还有跑前蹿后的小顽童,都挤成了一锅粥,戏园子成了人声鼎沸的热闹窝,古镇的年味儿和乡土民风,像是来这里躲藏了。

  棒鼓手“啪、啪、啪”几声脆打,台上三阵锣鼓敲过,戏要开演了。大幕一拉开,台下刷地一片井然,一双双如珠的大眼睛静止了一般,几尺舞台让眼看要乱阵脚的戏客都屏住了神,乱哄哄的戏园子转眼成了安静有序的讲堂,左冲右突的热闹劲儿,一下子跑散了,年节里赏戏的时光,说来就来了。

  戏台上,长袖甩成了旋风,高帮靴踏出一阵烟。小丫鬟着一身花套衣衫,迈着碎步缓缓走来。耿直的黑脸暴怒无常,打着转儿“喳喳”地叫个不停。倜傥的书生便是另一个模样,扇子一滑,像掠过几缕春风。演员一个个走进角色里,戏台像是穿越时空走来,演员观众近在视线,却又隔世遥远,相望但不能相拥。前台西征,烈马腾空,武将操戈,战旗舞起西风。又是盔甲嘶吼,跟斗翻卷,擂鼓震天,酣战卷起尘烟。演员一头埋进戏中走不出来,一场场战事淹没了,忽又从历史的隧道中跑出来。观众十米观景,一眼却看到千里之外,看到北宋,看到南陈,看穿了世间美丑和爱国豪情。古镇戏台,我一场接一场地看,如《杨家将》《木兰从军》《精忠报国》《霸王别姬》,还有《西厢记》《将相和》《桃花扇》《卷席筒》《玉堂春》《大闹天宫》《武松传》等。这些虽是乡戏,上演在小镇的舞台上,却自有天然野趣之美,像自然长成的一粒粒小珍珠,打小深埋在记忆中。正月里,有的乡戏豪情满怀,震撼人心,有的则千回百转,曲折离奇。有的又凄婉悲切,有的还惹笑逗趣。《杨家将》中,杨门三代英勇杀敌,保家卫国,杨门家事经久传诵。《花木兰》中,巾帼英雄花木兰,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巾帼事迹可赞可歌。《精忠报国》中,岳飞忠心耿耿,气贯长虹,明月为之泣声动容。《将相和》中,蔺相如不与大将廉颇争功,虽受辱而不怒,传为佳话。这些古典名戏,演员个个使出了本事,有的唱腔圆润甜美,有的又唱得悲悲切切、声泪俱下。还有的声音轻柔尖细,高亢处,却又如百灵高飞。热闹的乡戏,把乡亲们唱得豪气满怀,一会儿又抹泪掩面。它唱浓了年味儿,唱闹了正月,唱翻了古镇。

  戏散,窄斜的小道上,三五成群的乡亲仍没从戏中走出来,一位老奶奶扯着嗓门说,这秦桧咋就这样祸害人呢。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新春第一会”特别报道·赤峰篇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公益广告
   第05版:要闻
   第06版:要闻
   第07版:生态环保
   第08版:科技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视界
   第12版:收藏
雪原上的新年
春风一到便繁华
在乌兰牧骑的日子
乡戏
流水的回响(外二章)
春意盈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