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漫步太空的硬核浪漫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与中外媒体记者见面。本报记者 康丽娜 摄
记者们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静候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首次公开亮相。本报记者 康丽娜 摄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领命出征。 本报记者 王晓博 摄
在出征仪式上,人们为神舟十六号航天员加油助威。 本报记者 王晓博 摄
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点火发射。 本报记者 王晓博 摄
  □本报记者  李霞

  “都是博士学位!”“戴眼镜也可以上太空了!”“航天员说坐火箭太爽了!”……最近两天,网友的持续关注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牢牢锁定在热搜榜。如今的中国载人航天和中国航天人,透着一种经过磨砺而来的自信淡定的松弛感。

  从5月29日发布的航天员名单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空间站建设转段了——建造阶段已完成,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从航天员乘组的组合就可以看出这种明显变化,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由指令长航天驾驶员景海鹏、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载荷专家桂海潮组成,这是为满足新任务需求配备的全新组合。

  “神十六”载人飞行任务是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这个乘组包含了中国第一批、第三批航天员,年龄相差20岁,由三类航天员组成,他们的技能点各有所长,看点多多。

  5月30日9时31分,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位于内蒙古额济纳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即东风航天城载人发射场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神十六”飞船升空过程中,航天员频频表示:“很舒服!”“相当漂亮!”“感觉良好!”……中国首位飞天的载荷专家桂海潮说“坐火箭太爽了!”这富有个性的表达成为很多媒体报道的新闻标题。

  作为跟随神舟采访近20年的记者,犹记得杨利伟曾经说过,他在神五上升段经历了低频共振,很难受,返回地球后科研人员经过模拟实验等解决了这些问题。

  第四次飞天的景海鹏说的几个数字在记者见面会引起大家感慨。600个仰卧起坐、600个俯卧撑、上千次跳绳是他每日标配,雷打不动,行李箱常带着跳绳。飞行手册、操作指南加起来有70多本,成千上万条指令都已烂熟于心……1966年出生的景海鹏,身体素质和飞行技能依旧优秀。

  刘旺作为中国在太空驾驶飞行器的第一人,成功操控了飞船与天宫的第一次手动交会对接,而此前,他已经在训练模拟器进行了1500多次的手控交会对接操作训练。

  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一人一天、多人多天、中期驻留、空间站时代……天地往返、太空出舱、交会对接、航天员乘组在轨轮换……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首位“在轨100天”的中国航天员、中国太空漫步第一人、太空驾驶飞行器交会对接第一人、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中国首位出舱女航天员、中国首位在轨时间突破200天的航天员、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

  一步步走来,大胆探索、小心求证,没有一次是简单的重复,每一次起飞都标注一个新的纪录,中国航天人用坚实的脚步,一步步标注中华民族飞天梦想的新高度。

  通天之路,如今看似从容,而每一次任务,背后都是分秒不差、毫厘不失的严谨作风。淡定和从容来自一代代航天人接续的努力和航天事业不断地进步,来自航天人日复一日把硬核能力备在日常的习惯。

  “神十六”飞行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是工程立项以来的第29次发射任务,也是长征系列火箭的第475次飞行,前承60多年的航天发展史,后接2030年的载人登月目标。

  中国航天人有自己独有的浪漫:“神十六”航天员早餐有东风成功小点心、双圆满果汁;发射塔架下的集体婚礼,会有航天员从太空送来祝福;发射和回收时的口令有东风、北京、雄鹰、猛士,航天器命名有神舟、嫦娥、祝融、羲和等等,寄托了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想;东风航天城的街道和建筑有问天阁、东风小学、宇航路、长征路、胡杨路;神舟十五号升空那一天,是“中国梦”十年前提出的那一天。筑梦天宫,中国人从敦煌飞天的梦想中走来,从航天梦强国梦的代代传承中走来。

  弱水河畔的东风航天城,这里曾经是额济纳旗政府所在地宝日乌拉,是大漠戈壁里最好的一片牧场,为了航天事业,额济纳旗三易旗府,为祖国航天事业献出了这片最好的牧场。现在,这里成片的胡杨诉说着航天人的精神追求。

  距载人航天发射场数公里的东风革命烈士陵园,长眠着自1958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即东风航天城组建以来为中国航天事业献身的700余名先烈。在每次重大发射前,各试验队的科技人员都要到东风革命烈士陵园祭奠先烈。东风航天城是中国航天人的精神家园,是中国航天梦启航的地方,60多年来,卫星、神舟飞船、空间实验室……空间站建设、探月、探日……无数的飞行器和实验载荷从这里启航飞向太空。

  北京、喀什、渭南、东风、远望……海陆空的测控站点织就一张网,天地协同,万人一杆枪,保障神舟十六号发射,保障空间站运行。中国航天人独立自主完成了中国空间站从设计、制造到测试的全过程,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作出开拓性贡献。这是新时代中国航天人在追梦路上书写的中国高度、中国奇迹。

  中国航天人有特有的精神气质:那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72小时睡眠剥夺实验、48小时沙漠独自生存训练、承受8G压力离心机训练,神舟十六号航天员参与的每一项训练,都是对身体极限的考验和突破。这也是目前每一名中国航天员必经的考验。

  5月29日的记者见面会上,景海鹏说,我们有决心、有能力圆满完成这次任务,用我们的双手把所有科学家的心血汗水、智慧梦想变成现实。

  中国空间站建设已经转段,在应用与发展阶段,会有更多技术人员参与到太空实验和试验中,会产出更多高水平科学成果。中国航天人会继续自信地漫步于太空,在天地间谱写更加辉煌壮丽的诗篇。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神舟十六号筑梦天宫
   第06版:弘扬蒙古马精神
   第07版:乌海·海南区
   第08版:阿拉善高新区
漫步太空的硬核浪漫
四大看点一睹为快
五月三十日九时三十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