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赶着香猪奔富路
□本报记者 郑学良 实习生 田娜
初秋时节,走进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韭菜庄乡对九沟村藏香猪养殖基地,只听饲养员一声“啦啦啦啦啦”,一头头身材圆滚、毛色油亮的藏香猪应声从山坡、树林、果园狂奔而来。
“韭菜庄乡生态地理环境优越,山清水秀,是藏香猪生长繁育的绝佳之地。”对九沟村党支部书记李全兵笑着说。
过去的对九沟村常住人口少,贫困人口多,经济结构单一,村民人均年收入勉强糊口,更不用提集体增收了。
两年前,李全兵向乡里提交了养殖藏香猪的申请报告,经专家论证通过后,得到乡党委大力支持。
从当初的“养猪小白”转变成现在的“养猪专家”,村“两委”带领村民靠着敢做、敢错的韧劲,引领全村走上了创业致富的道路。
“我们对藏香猪进行半放养式管理,每年的5月份到11月份为避免其破坏农田种植作物,对其进行短期圈养,其余时间采用散养模式。”李全兵介绍,散养的藏香猪活动量大,抵抗力强,传染病少,又因其“坐拥”山间野珍、“独享”天然水塘,与普通猪肉相比体小皮薄,脂肪少,瘦肉多,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富含10余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散养过程中,山间野猪频繁来访,李全兵灵机一动:通过吸引野猪来杂交、繁殖,使原始单一品种获得品质提升,这样既能使藏香猪产仔率进一步提高,又能结合上野猪体大、抗病力强等优点。
在养殖基地放眼望去,毛色黑棕相间、个头明显较大、满场狂奔着的“显眼包”,便是杂交后的藏香猪,它们不但是基地内一道亮丽“风景线”,更是全乡的一块“金字招牌”。
“散养虽然能保证品质纯良,但却难以实现集中管理,为饲养员们增加了许多难度。最终,我们摸索出将围栏加固并增加电网的破解方式,也算是在专业化养殖路上又迈进了一步。”李全兵说。
对九沟村是清水河县第一家实现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模式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组织。通过打造农特产品产业,开展订单农业,鼓励合作社村民在养殖基地务工,既能保障藏香猪管理又可增加村民收入。
目前,对九沟村已从最初购买的50头藏香猪发展到现在存栏量达100余头,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不低于8万元的收益。收益金将用于村中公共设施、水田道路维修与维护、人居环境卫生整治、困难群体救助等。
科左后旗
典型引路让种植户收益翻倍
近年来,通辽市科左后旗散都苏木党委政府始终把水稻种植产业作为特色农业的主导产业来抓,科学定制产业规划,借助京蒙协作的东风,积极协调北京交通大学投资420万元在散都村建设1处高标准阳光温室大棚,作为水稻育苗试验基地;投资300万元在马莲河水稻专业合作社内建设1处畜禽粪污转化有机肥生产基地,用于绿色水稻种植的有机肥生产和推进土壤改良工作;积极联系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和沈阳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在辖区内有计划地开展测土配方、新品种改良和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切实解决水稻种植的发展难题。
苏木党委政府积极引导马莲河水稻专业合作社投资80万元建设高棚育秧35处,满足辖区1.5万亩水稻用苗;建立500亩科技试验田,连续5年累计完成130余种水稻品种试验和比对工作,培育出更优秀、更高品质、更适合本地区种植的水稻品种。为了更好地培育乡土人才,借助农牧民大讲堂平台,聘请旗农牧业推广中心专家到实地进行宣讲80余场次,先后培育出120余名乡土人才,120余名乡土人才包联1300余种植户,深入田间地头为百姓传播知识和技术,用群众更容易接受和消化的方式帮种植户解决实际问题。并组织辖区220名乡土人才和种植大户赴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将先进地区的种植理念和本地区实际相结合,极大地增强了种植户的生产动力和发展意愿。
散都苏木党委政府始终牢固树立“政府+合作社+党员+农户”的发展理念,通过土地流转、代耕托管、订单种植、生产用工等4个有效措施,带动辖区12个嘎查村、吸纳社员1370户,切实实现了统购统销、统一管理,极大地降低了种植户种植成本和风险;依托马莲河水稻专业合作社平台,全面推广高棚育秧、旱育稀植、配方施肥、间歇灌溉、绿色标准化种植等先进技术,注册了“马莲河”牌有机、绿色大米商标,通过了QS质量体系认证和国家食品行业绿色标识认证,同时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通过典型引路实现种植户收益翻倍。目前散都大米年销售达7200余吨,远销北京、广州、沈阳、呼和浩特、乌鲁木齐等30余大中小城市,为科左后旗大米品牌走向市场化、品牌化、规模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在安徽合肥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上,科左后旗散都大米荣获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刘子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