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来处,明去处。”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是传承文明、弘扬文化的殿堂。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这正契合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如今,全区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成为青少年研学旅行的必选地,也是成年人向往的“大课堂”。
5月15日,呼和浩特市山水小学的孩子们走进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内蒙古的宝藏太多了,森林、草原面积都是全国第一!”在“壮美内蒙古”展厅,孩子们惊叹家乡的壮丽山川、地大物博。
今年清明节期间,阿拉善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邀请现场游客和阿拉善左旗中小学学生,举办了“缅怀先烈志 共铸中华魂”红色故事分享会。通过演讲和座谈,一同缅怀革命先烈,赓续红色基因,传承英烈精神。
博物馆有着丰富的文物资源,相较于学校的书本教学,有实物参与教学,更能让学生产生共鸣。
“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内容和互动形式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活’起来,进而传承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内蒙古博物院副院长郑承燕说。
当前,博物馆的功能正在从传统的展览和文物保护向休闲娱乐、教育和文化旅游转变,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创新展览形式和服务手段吸引受众。
2023年底,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为了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游览体验,与科技公司联合打造了AR智能导览系统,这个系统可以让使用者通过触发动画、■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播放音频或视频和展品进行互动,让参观者身临其境般感受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内蒙古各族人民取得民族解放,并成功实践民族区域自治的光辉历程。
每个去过包头稀土博物馆的人,都会被这里巨大的穹顶巨幕震撼到。这个博物馆用环形巨幕和穹顶巨幕结合的数字化手段重塑展厅,营造出一个浩瀚神秘的“稀土宇宙”。
现代科技手段的使用让曾经“高冷”的博物馆“动起来”“美起来”“活起来”,也让人们更愿意亲近它,探索它。
社教活动不仅可以在博物馆内进行,还可以“带着博物馆”走近百姓身边。内蒙古博物院社教品牌活动“行走中的博物馆”就是如此。这个活动自2015年启动至今,累计进行了400余场,参与学生近4万人次,形成历史文化、北疆民俗、自然科技、艺术感染四大系列200余节课程,润物无声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3年,内蒙古博物院与10家院校成立“馆校共建教育联盟”,包括两所高校、三所中学、四所小学和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副校长张敏动情地说:“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让中华民族历史得到了生动诠释,是新时代青少年教育的生动课堂。”
2023年,全区博物馆不断丰富社教活动,形成“欢乐大课堂”“小小讲解员”“我们的节日”“博苑讲坛”“流动数字博物馆”“行走中的博物馆”等十大体系社会教育活动,满足广大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累计举办活动2000多场次;顺应文旅夜间消费新趋势,推出“内博YE未央”活动,以“夜游”“夜宿”为特色,开展探寻国宝、沉浸参观、研学实践、艺术沙龙、亲子互动等活动。2023年,内蒙古博物院社会教育部第三次获得全国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成为首批“二星级全国青年文明号”。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随着“文博热”的持续升温,博物馆“第二课堂”的作用不断凸显。博物馆已成为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在未来,博物馆将以越来越丰富的形式融入现代社会,以日久绵长的诗意浇灌生活中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