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博物馆成为公众的“大学校”

  □袁宝年

  开展壁画修复、古生物化石修复体验活动;推出3D数智人作为AI文物讲解员,为观众解锁观展新体验;举办数字文物展,展示珍贵文物细节,在指尖“玩转”国宝……正值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全区各地博物馆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博“大餐”,精彩纷呈的线上线下活动让观众目不暇接。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一道桥梁。近年来,内蒙古有不少博物馆把传统展览与流行要素结合起来,通过新技术、新形式让不会说话的文物“动起来”“活起来”,增加观众的体验感、互动感。各种新潮玩法让越来越多的珍贵文物跨界“出圈”,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

  随着“逛博物馆”的蔚然成风,如何更好地满足公众对文物观赏、学习和研究的需求,成为全区各地博物馆必须回答好的问题。树立以观众为中心的展览展示理念,将博物馆丰富的馆藏转化为教育资源、研究资源,更好地发挥博物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博物馆才能真正成为社会公众的“大学校”,为北疆文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通过创新方法、优化服务让馆藏文物触手可及的同时,我们更要深入挖掘和生动呈现文物中所蕴藏的文化内涵,依托文物本身讲好历史文化故事。唯如此,文物的历史价值才能充分彰显,社会公众也才能从珍贵文物中汲取精神养分,领略中华文明的深度和魅力,共同守护好、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专题
习近平向第八届中俄博览会致贺信
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近期有关重要指示精神
自治区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2024年第六次集体学习
文博殿堂 新型课堂
全区过半在产煤矿实现智能化
学习古籍修复
让博物馆成为公众的“大学校”
长城内外有乡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