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两个结合”为指引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纳日碧力戈
  一个国家的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决定这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其中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既反映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也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取决于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两个结合”,构筑起立足于中国本土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

  马克思指出,像俄罗斯这样保存农村公社的国家,历史传统有巨大惯性,可以绕过“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先声。外来哲学社会科学思想不经过本土化,很难落地生根和获得新的生命力,生搬硬套既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不能解决学术、学理问题,更不能解决哲理问题。

  中国本土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离不开“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契合、彼此成就,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拓展历史纵深、文化空间和实践场域。守正创新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结合”,高质量建设中国本土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

  西方的哲学传统以“心物二分”为特色,中国的哲学传统以形气神一体为根基,二者需要在对话交流中不断提升层次,发展重叠共识。中国人讲“兼和”“执两用中”,不轻易搞对立,不把事情做绝,这是祖先和民间的智慧。从“天人合一”到“绝地天通”、从藏族的“龙”(气)、“赤巴”(火)、“培根”(水、土)三因素到傣族的“四塔”(风火水土)和“五蕴”,都深刻体现了东方的哲学思想。庞朴先生认为“三”是中国人思维的密码,“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本体论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界的有识之士,已经发现二元对立思维的短板,体悟到形而上和形而下不能融通的弊端,希望努力克服二元对立,用三性交融、词物关联、实践、结构化等理论带来突破。然而中国古人早已拥有“由二生三”的广阔哲学视域,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也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存在高度契合性。“由二生三”可以进一步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本体论思想同西方前沿哲学理论交融,实现“三生万物”的升华,培育和发展符合新时代要求、具有世界意义的哲学社会科学思想。

  (作者系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国家民委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专题
为时代立传 为人民立言
谱写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新篇章
以“两个结合”为指引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努力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添砖加瓦
让基层社科事业枝繁叶茂
以地方新型智库建设服务高质量发展
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
不断开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