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年来,在国家大爱的关怀下,在“草原额吉”的抚育与呵护中,“国家的孩子”扎根在祖国北疆大地,茁壮成长、安家立业、幸福生活。
现在,他们年事渐高,寻找人生来处,见一见远方的亲人成为许多人的梦想。由公安机关、公益组织等各方力量汇聚的“国家力量”,正持续助力一个又一个“国家的孩子” 寻亲梦圆,为“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佳话续写了团圆相聚的新篇章。
5月是全区“民族政策宣传月”,今年宣传月的主题是“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全面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内蒙古日报社推出全媒体特别报道,讲述这段跨越60余载的民族大爱故事。——编者
团圆
60多年前,一位来自江苏的母亲,在上海丢失了不到2岁的儿子,成了她心中一辈子的痛;
一位来自浙江的母亲,因生活所迫把未满10个月的儿子送给别人抚养,此后愧疚和牵挂始终萦绕于怀;
一位来自安徽的母亲,与6岁的儿子在上海火车站走散,漫长的惦念弥漫着整个家庭。
她们始终不知,这3个孩子几经周折被送到了上海市育儿院(后更名为上海市儿童福利院),后来成为了“国家的孩子”,踏上前往呼和浩特市的火车,在养父母的精心抚养下长大成人,在这里安稳幸福地生活了大半生。
这3位“国家的孩子”分别叫张计平、程晋、索玉春。他们和众多“国家的孩子”一样,已经深深融入这片养育了他们的土地。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心底总是微涌起一丝关于自己身世的困惑:我从哪里来?我还有没有其他亲人?
2023年4月,锡林郭勒盟公安局成立了“国家的孩子”寻亲专班,通过采集血样、分析比对DNA数据帮助“国家的孩子”寻亲。随后,寻亲成功的喜讯不断传来——
2023年11月18日,韩爱荣到江苏省宜兴市高塍镇与95岁的亲生父亲相认;
2023年12月31日,李永到江苏省溧阳市埭头镇认亲,见到97岁的亲生母亲;
2024年1月1日,在江苏省宜兴市徐舍镇,李世英与自己的兄弟姐妹相认……
同样生活在呼和浩特的“国家的孩子”梁引梅担当起义务联络人角色,牵头组织身边有寻亲意愿的“国家的孩子”采集血样,寄给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张计平、程晋、索玉春的血样也在其中。今年3月和4月,他们陆续收到与亲人DNA比对成功的好消息。
“做梦也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找到亲人!”得知消息后,他们感到又惊又喜。随后,这3位“国家的孩子”各自开启了前往南方的认亲之旅。
3月26日上午,在江苏省常州市经开区横山桥镇奚巷村,伴随着阵阵锣鼓声、鞭炮声,张计平与弟弟李建平、李卫平等亲人相拥而泣。团圆时刻,张计平不停地感慨:“我这大半辈子在内蒙古生活得无忧无虑,养父母对我视若己出。如今又能踏上故土,见到亲人,真是太幸运了。”
3月27日上午,在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大桥镇,程晋与姐姐潘丽凤、哥哥陆志松一起吃了寓意团圆的汤圆。程晋兴奋不已:“我有哥哥姐姐了!幸福还是幸福!”潘丽凤接话:“感谢还是感谢!”
程晋告诉哥哥姐姐:“小时候,养父母每天给我加1颗鸡蛋、半斤牛奶补充营养,把原本皮包骨头的我养成了大胖小子。如今我已儿孙满堂,幸福知足!”
“内蒙古以前在我们印象中遥远而陌生,而现在我们对内蒙古的感情好深好深哦!一想到我们的亲弟弟在那里,就感觉内蒙古也是我们的家。”潘丽凤和陆志松憧憬着一起去内蒙古探亲。
时隔一个多月,索玉春携妻儿一家四口踏上了前往安徽的认亲之旅。
5月10日上午, 70岁的索玉春与80岁的哥哥孙时福在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公安局庙岗派出所院内抱头痛哭。这一刻,凝结了64年的牵挂与期盼终于彻底释放。
索玉春动情地说:“感谢国家,感谢所有好心人帮助我们了却了夙愿!”
截至2024年5月,全区已经有21名“国家的孩子”寻亲成功。
力量
一个又一个“国家的孩子”寻亲成功,一幕又一幕团圆场景上演,由社会各界汇聚的“国家力量”,正不断为这段历史佳话续写着新篇章。
“我回家了,找到亲人了……”团圆时刻,远在浙江的程晋拨通了民警乌达木的电话,和他分享喜悦,并连连道谢。看到“国家的孩子”与亲人紧紧相依,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刑侦支队刑事技术大队大队长乌达木的眼睛湿润了。“以‘国家力量’帮助‘国家的孩子’团圆,是工作,更是责任。”他感慨道。
作为当年接收“国家的孩子”最多的盟市,锡林郭勒盟2023年成立了“国家的孩子”寻亲专班,许多像乌达木一样的民警加入进来。随着专班工作不断推进,技术民警逐步建立了从血样采集、检验鉴定、数据分析、摸排走访到最终确定亲缘关系的一套工作机制,并联系江苏、浙江等地公安机关、志愿者团队,制定专项工作机制,大大提升了“国家的孩子”寻亲效率。从第1例的用时1年,到如今的用时2个月,寻亲周期在不断缩短。截至2024年4月,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已经采集229份“国家的孩子”血样,寻亲成功的好消息不断传来。
每一次寻亲,都是与时间的赛跑。为了帮助更多“国家的孩子”,技术民警们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寻亲成功对于他们来说,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对于我们的工作来说只是一个逗号,我们还要接着找下一个。” 乌达木说。
每一次亲缘关系的认定,都是一场爱心的接力。寻亲双方两个地区的公安部门需要对接,当地寻亲志愿者团队需要跟进配合。“很多‘国家的孩子’盼望找到亲人,我们也深感任重而道远,志愿者们将继续努力,希望帮助更多‘国家的孩子’早日寻亲成功。”江阴寻亲志愿者协会会长李勇国说。
60多年来,“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得到了媒体的持续关注。2010年,内蒙古日报社发起帮助“国家的孩子”寻亲公益活动,为“国家的孩子”寻亲梦圆注入了一份媒体力量。
同为“国家的孩子”,生活在呼和浩特市的梁引梅是这个群体的热心人。“2010年,内蒙古日报社组织了我们40个‘国家的孩子’到上海寻亲,之后我组建了寻亲群,搜集了600多名‘国家的孩子’资料,提供给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 梁引梅介绍,她牵头组织呼和浩特市想要寻亲的伙伴们采集血样寄到锡林郭勒盟公安局,为寻亲工作贡献一份志愿者力量。
一次次感人的认亲背后,是“国家力量”的强有力支持,民警、志愿者、媒体等力量的多方参与,促成了一次次跨越60多年的团聚。
无论在祖国北疆还是江南水乡,更多的团圆故事正在续写。
大爱
“感谢党和国家的政策挽救了我们的生命,也感谢我们的养父母用博大的胸怀接纳养育了我们,给了我们一个完整的家。”作为“国家的孩子”的一员,梁引梅感慨万千。
3月下旬,梁引梅陪同张计平和程晋到江苏、浙江认亲后,她又特意去了位于上海市黄浦区普育西路105号的原上海市育儿院参观。64年前,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从这里出发,被送往内蒙古抚养。
1959年到1961年,我国遭遇罕见的自然灾害,上海、江苏、安徽等地被政府收养的几千名孤儿因为粮食不足,受到营养不良的威胁。国家决定把这些“国家的孩子”送到草原。草原上的额吉们悉心地照料“国家的孩子”,演绎了一段超越地域、血缘、民族的人间佳话,这段历史被誉为“三千孤儿入内蒙”。
都贵玛就是“草原额吉”中的一员。 5月6日,记者见到了82岁高龄的都贵玛,把“国家的孩子”寻亲成功的最新进展告诉了她。“祝愿孩子们都有幸福的生活,尽自己的力量回报你们的亲人,回报祖国和人民。”都贵玛欣慰地说。都贵玛是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脑木更苏木牧民,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的她与28个“国家的孩子”的故事感动着无数人。
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以都贵玛为代表的众多“草原额吉”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用草原般宽广的胸怀接纳了孩子们。
光阴荏苒,60多年过去,这些“国家的孩子”已年逾花甲,他们儿孙满堂、生活幸福,用自己勤奋、奉献的人生,回报着当年内蒙古承诺“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恩情。
长大成人后,“国家的孩子”们成为了工程师、医生、军官、教师等,在各行各业为内蒙古和国家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国家的孩子”早已经深深融入了内蒙古这块他们生长的土地。
当年,国家将他们送往“新家”;现在,国家帮他们找到“老家”。国家大爱呵护“国家的孩子”一生都拥有温暖的家。
这几年,梁引梅在乌兰夫纪念馆当起了义务讲解员,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无数观众讲述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民族大爱故事。
时光轻轻流淌而过,这段镌刻在历史丰碑之上、流淌着民族大爱的历史佳话永不磨灭、历久弥新,如今已成为宝贵的红色资源,有了更温暖的续写。
寻亲专项工作机制
血样采集
检验鉴定
数据分析
摸排走访
最终确定
报道团队:孙一帆 韩卿立 于涛
王磊 李卓 来春誉 白雪 查娜
程英军 怀特乌勒斯 王鹏 马嫣然 伊舒妮
(部分图片由锡林郭勒盟公安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