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讲好西辽河故事 探究中华文明起源

  核心提示

  ●西辽河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是古代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文明中心,深入研究西辽河文明、讲好西辽河故事意义非凡

  ●西辽河文明深深刻入中华文明的基因中,具有原生连续性、内生创新性和开放包容性

  ●进一步将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让宝贵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武雯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认识古代中国是把握中华文明历史连续性的前提,也是理解现代中国和未来中国的钥匙。西辽河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是古代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文明中心,深入研究西辽河文明、讲好西辽河故事意义非凡。

  西辽河文明升起中华文明曙光

  西辽河是北方草原的河,她孕育了辉煌灿烂、独树一帜的西辽河文明,成为中华文明的血脉之源。上世纪80年代,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考古新发现引起了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这一文明随即走进了公众视野,并且打开了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新世界。随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将西辽河文明视为重要研究内容并取得重大研究成果。2018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指出,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由此,中华文明起源呈现“满天星斗”,特别是地处我国北疆的西辽河流域最早产生了文明火花,绽放了中华文明的第一道曙光,将中华文明的起源向前推进了一千年。

  研究文明,需要界定文明的标准。曾经,在国内外有部分学者将文字、冶金术、城市视为文明三要素,在这一标准之下,发现甲骨文的商朝后期才是中华文明的开端。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国家的出现视为氏族消亡、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提出了界定文明标准的中国方案。

  西辽河文明天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为文明的演进提供了支撑。松软的白壤更有利于早期农业的发展,西辽河主流和支流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农业、牧业、渔业等多种经济互相补充,多种文明交汇碰撞,共同为西辽河文明的形成提供了最初的触发器。经济发展带来分工的细化、社会的分化,最终产生了独立于生产者之外的统治者阶层;社会上则出现了专门从事祭祀的场所,形成等级秩序;文化上出现了对神的崇拜,红山文化“坛、庙、冢”的发现标志着完整国家文明形态出现,有力证实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西辽河文明内蕴中华文明特质

  西辽河文明深深刻入中华文明的基因中,具有原生连续性、内生创新性和开放包容性。

  西辽河流域“寻根之旅”逐渐打开了一幅中华文明起源、形成、演进的生动画面。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的演进有着完整发展链条,足以证实中华文明之根就在中华大地上,而不是其他外来文明的变种。这一突出的连续性在西辽河文明中得到了生动展现。经考古证实,西辽河流域从距今约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开始,经历了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富河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等,西辽河流域“古文化”一直没有中断,并且发生了两次主要质变。这两次质变都伴随着文明的更向前一步,完整擘画了北方原生型文明的演进图谱。

  西辽河流域的先民们不断开拓创新,在这块土地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不是停滞的、更不是僵化的,而是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过程。西辽河文明从来都不是封闭僵化的,而是在与其他文明的碰撞中发生“裂变”和“聚变”,汲取积极因素来强大自身。“古文化”时期,中原仰韶文化“裂变”出半坡、庙底沟类型,其中庙底沟文化北上与红山文化南下撞击,产生文明火花,其标志就是庙底沟类型玫瑰图案与红山文化龙的碰撞,形成了西辽河文明。红山文化并没有照搬中原文化,它不是简单地模仿和替代,而是对仰韶文化进行了改造和融合,通过“聚变”,红山文化展现出空前的创新性和创造力,为西辽河流域史前社会发生质变提供了动力。

  西辽河文明是北方与中原连接的关键地带,是沟通东西南北的“大驿站”,同时也是中原和边疆对话交流、东西方文化开放的重要纽带和桥梁。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西辽河文明的开放包容。这里是重要的文化交汇区,既有起源于本地的传统文化,又有外来文化,是名副其实的“民族走廊”。西辽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园,它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历史上,包括汉、匈奴、东胡、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满等在内的多个民族在这块土地上书写辉煌历史、创造灿烂文化、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正是这种植根于历史的文化交汇塑造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积淀和心理认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了文化根基。

  西辽河文明筑牢中华文明根基

  西辽河文明是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典型代表,深入研究西辽河文明,讲好西辽河故事、传播西辽河声音,是认识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一个关键支点,是拓宽北疆文化内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路径,是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现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打响文化品牌,增强文化自信。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西辽河文明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要实现文明传承,就要实现文化因素的双创发展。西辽河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区域,更是一个人文历史概念,“坛庙冢玉龙凤”这些因素是西辽河文化的显著标志,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因而,打响西辽河文化品牌、推动文化繁荣,要充分挖掘西辽河文明的文化资源。

  打造宣传平台,传播研究成果。内蒙古对西辽河文明的研究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自治区级西辽河文明研究院。位于西辽河文明核心区的通辽市深入挖掘哈民遗址和南宝力皋吐遗址,拍摄历史文献纪录片,举办系列学术交流活动,加大对文明成果的宣传,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沉浸式”体验。红山文化所在的赤峰市积极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刘家梁遗址等进行深入挖掘。各地要进一步强化考古发掘、学术研究、宣传展示的整体联动,切实把西辽河故事讲好、讲新、讲活,不断提升西辽河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形成长效机制,焕发时代光彩。西辽河文明印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过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各民族只有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才能找到精神归属、价值源泉和文化自信,而中华民族共同体也只有在各民族的团结互助、互鉴学习中才能不断向更高层次演进。我们要以西辽河文明研究为基础,形成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不断筑牢中华文化根基,进一步将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让宝贵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谈红山文化考古发现的重要历史地位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北疆文化
   第06版:首府
   第08版:盟市专线
璀璨星辰闪耀中华文明之光
讲好西辽河故事 探究中华文明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