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宵节的美,藏在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里,传唱了上千年。
元宵节是中华民族四方族群历经千百年共同创造的。
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的源起,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西汉。据现有文献记载,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不过,因何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以为,以下的这则故事,可信度较高——
汉高祖刘邦死后,惠帝生性懦弱,大权渐渐落于吕后之手,直至独揽朝政。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迫害。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密谋作乱,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除掉了吕禄。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
而元宵节赏灯习俗的流传,还要等到东汉才登上历史舞台。
元宵节的另一大习俗——吃汤圆(元宵),还要等到千年以后才出现。
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中国饮食文化学者王仁湘先生认为,元宵,作为上元节食,或以为始于宋代。如宋末元初周密《武林旧事》卷二记载:“节食所尚,则乳糖圆子……澄沙团子……”这是汤团之类,类似食品似在唐时已经出现,《开元天宝遗事》说,唐宫中曾“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以小角造弓子,纤妙可爱,架箭射盘中粉团,中者得食”。粉团即汤团,不同的是唐代是在端午食用。
另周必大和姜白石有《再赋元宵煮浮圆子》和《诗曰元宵争看采莲船》诗曰:“时节三吴重,匀圆万颗同”“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彼时,汤团成了南北都爱的元宵节食,南称汤团或汤圆,而北方则称元宵,所以《天尺偶闻》说,正月“十五食汤团,俗名‘元宵’”。
按现在的说法,元宵或汤圆,充其量也只能入小吃点心之列,照例还须美酒佳肴,才能过得去这个隆重的灯节。明清以后的广东、河南、绥远等地,上元要邀亲朋聚饮,谓之饮灯酒。明人李梦阳有一首《汴中元夕》诗说:“细雨春灯夜色新,酒楼花市不胜春。和风欲动千门月,醉杀东西南北人。”可见元宵节里的人们,并不是只用元宵就能打发得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