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畜牧业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文/《内蒙古日报》记者  李文明

  我区是农牧业大区,“三农三牧”工作是重中之重。

  近年来,全区上下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用习近平“三农”思想指导新时代农村牧区工作,立足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出一条具有草原特色的现代农牧业发展之路,开创了畜牧业生产连年丰收、畜牧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的良好局面。

  作为全国率先推行“草畜双承包”“双权一制”的畜牧业大区,内蒙古正在逐步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挺进。全区牲畜存栏连续13年超过1亿头只,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区域布局逐步优化,种源保障能力大幅增强,规模养殖水平快速提升,生产方式转变深入推进,为保障国家畜产品安全特别是确保牛羊肉有效供给和农牧民持续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稳定器”和“压舱石”的重要作用。

  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成主导

  碧草如茵、牛羊成群的锡林郭勒大草原上,标准化牛羊肉精深加工基地大庄园肉业产业示范园区落户于此,产业链条涵盖了饲草种植、牛羊繁育养殖、品种改良、屠宰与精深加工等多个领域。园区引进世界一流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年加工生产能力达10万吨,年产值近50亿元,源源不断将我区绿色优质的牛羊肉销往全国、送达海外。

  标准化养殖、规模化经营是现代化畜牧业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区持续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以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为着力点,通过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畜牧业发展中畜产品安全、动物疫病防控和市场供给等问题。

  “十二五”以来,我区借助国家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畜禽健康养殖、京津风沙源治理、退牧还草生态工程和草原补奖后续产业发展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要求,围绕主导畜种,结合牧区和农区不同特点,突出奶牛、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每年推动示范创建牧区家庭牧场500个,农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500个。

  从分散养殖到科学规模养殖,一大批千头奶牛场、万头猪场、大型养殖园区应运而生。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先进的技术、经营服务管理理念与现代畜牧业深度融合,成为我区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一座座现代化的标准化养殖小区拔地而起,一个个充满活力的龙头企业发展壮大,见证了内蒙古畜牧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历程。

  新型经营主体注入活力

  多年前,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乌兰哈拉嘎苏木巴彦敖包图嘎查占布拉苏德宝、呼格吉勒巴雅尔等5户牧户承包了1.5万亩的草场,每户草场均呈长条状,类型单一,利用起来极为不便,而且每个牧户畜群都离不开人,牵制了不少劳动力。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5户牧户2013年5月成立了“阿尔善宝力格”联户牧场,将草场、畜群和劳动力整合在一起经营管理。5牧户将1300多只羊整合成2个群,交由2户人家在草场上进行轮牧,其他牧户出工钱。不仅大大节省了劳动力,还减轻了羊群对草场的践踏。联户牧场大大提升了草场利用率,户均增收1.5万元以上。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牧区资金、土地、草场等要素加速向非牧领域流动,农牧业劳动力的季节性、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农牧业副业化、兼业化倾向严重。 “谁来放牧”“牧怎么放”一度成为摆在各地农牧民面前的难题。

  新型农牧民生产经营主体为农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近年来,我区加快培育新型规模养殖经营主体,以国家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创建为引领,鼓励土地和草牧场向养殖大户、家庭牧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规模经营效益初步显现。不同的经营主体,功能不同,发展也各具特色。家庭农牧场主要发挥基础示范作用;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强调发挥带动作用和规范化发展;龙头企业总量规模不断扩大,与农牧民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比例也不断增加;社会化服务组织特别是农牧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逐步兴起。目前,全区已认定的家庭农牧场超过1万家,注册登记的合作社超过8万家。

  今年,为提升农牧业生产经营主体能力,促进小农牧户和现代农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我区将农牧业生产经营主体能力提升列入农牧业高质量发展10大三年行动计划。到2020年,全区在农牧业部门认定的家庭农牧场将达到3万个以上,评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每年增长10%以上,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稳定在600个以上,全区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达到600个以上,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达到8000个以上,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达到1800万亩以上。

  调优结构破局“一羊独大”

  如何实现畜牧业的转型发展、高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016,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宝昌镇黄土坑村的养牛大户张金海从澳大利亚引进了40头纯种安格斯牛,盖起了240平方米的新牛舍。第二年,张金海的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已经见到了效益,周边的村民特别是贫困户纷纷入股合作社,养殖高档肉牛的农牧民也越来越多。

  “‘减羊增牛’政策就是我们牧民增收的保障。”张金海说,自己思想的转变得益于“减羊增牛”的政策,说到底就是养畜方式迎合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张金海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就是我区深化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稳羊增牛”战略的缩影。

  “养多少?养什么?”是畜牧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一羊独大”的养殖格局长期存在,降低了畜牧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卖羊难”成为牧民叫苦不迭的话题。找到了问题根源,就要对症下药。近年来,我区大力实施“粮改饲”和 “稳羊增牛扩猪禽”发展思路,挖掘饲草料生产潜力,开展千万头肉牛发展专项行动,在粮食主产区推动生猪和家禽规模养殖,不断优化调整种植业结构和畜群畜种等结构,全区畜禽间结构更趋合理。农牧有机结合、种养循环、粮草兼顾的新型农牧业种养结构和多元支撑的农牧业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如今,全区畜牧业正处在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走上转型发展之路的畜牧业正成为新常态下我区农村牧区发展版图中的重要图景,势必引领全区现代农牧业率先实现突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内蒙古·综合
   第03版:新报热线
   第04版:公益广告
   第05版:内蒙古·摄影
   第06版:内蒙古·足球
   第07版:要闻
   第08版:声音
   第09版:中国·综合
   第10版:中国·关注
   第11版:世界·综合
   第12版:钩沉
   第13版:文学速读
   第14版:健康
   第15版:特别报道
   第16版:劲爆体坛
现代畜牧业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陕南人民英勇不屈的化身——陈浅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