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未来,人们还需要相声吗?

  常宝华
  文/水满则溢

  从9月份开始到10月14日,常宝华、刘文步、师胜杰、谢天顺及至台湾的吴兆南,一批相声名家的去世令众多相声工作者和爱好者哀叹不已,他们的离开为相声艺术的未来走向蒙上了一层阴影。

  尽管电视综艺捧红了一个又一个相声小明星,尽管相声类的综艺还是如新瓶旧酒般的出现,但是其影响力已经与前些年不可同日而语。更不用说当年曾经被视作回归本源的小剧场相声,如今大多惨淡经营,或者仅仅沦为了在相声综艺节目里演员卖惨的资本。

  相声在经历了撂地、广播、大剧场、电视、小剧场这几个时期以后,在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盛衰”轮转后,如今它似乎又回到了谷底。很多业内人士与业余爱好者出于对一门艺术的责任心,不得不思考一个根本的问题:今天,相声又该如何发展?

  “相声是一门令人发笑的艺术,任何时代的人们都需要欢笑,因此它会永远地存在下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句话是对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但是当年一个喜剧小品轻而易举地就把相声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冲得七零八落,更何况今天,“抖音”“快手”等各种视频和直播软件里,逗笑的内容如雨后春笋,短短一分钟,观众就能被逗乐,他们为什么还要花十几分钟、二十几分钟去掏钱看(听)相声呢?

  如果相声仅仅定位于“逗笑”,如果相声演员仅仅指望着通过诸如说网络段子、光膀子拥抱亲嘴儿、四处管人叫“爸爸”等出洋相洒狗血的方式来博观众一笑的话,那么相声根本干不过视频社交软件所带来的宣泄快感。幸运的是,时代赋予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与知识,这就决定了人们一方面需要以俗的,甚至于粗俗的方式去排解压力,另一方面更需要用审美的方式、智慧的方式去填补精神上的空虚。

  这就决定了相声,作为艺术形式,首先要给人以形式上的美感。侯宝林的“叫卖”、马三立的贯口、郭荣启对天津打纸牌老太太的模仿……这些技艺以及相声组织结构上的玄妙,在任何时代都会有人去欣赏,这是相声艺术在技艺层面完美的呈现,给予人的是一种审美意义上的享受。

  过去人们习惯把相声分为讽刺相声、歌颂相声等等,这种划分的“意义”也许仅在于不了解相声发展的形而上学者盲目地对“讽刺”的褒扬和对“歌颂”的批评。这种划分无法说明《戏剧杂谈》《戏剧与方言》这类相声存在的意义,也无法说明《友谊颂》《郝市长》这样的相声为何还能得到当时观众的喜爱。

  事实上,纵观整个相声的诞生与发展,每一段那个时代经典的相声作品都同时具备两点:文化“精英”对现实问题、社会存在的思考、抽象与反馈;大众视角的输出、传达与表达。未来,相声作品也只有兼具此二者,才能不会为同时代的大众所抛弃。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内蒙古·综合
   第03版:市井
   第04版:特别报道
   第05版:特别策划
   第06版:公益广告
   第07版:要闻
   第08版:声音
   第09版:中国·综合
   第10版:中国·故事
   第11版:世界·综合/广告
   第12版:娱乐汇
   第13版:文学速读
   第14版:健康
   第15版:读书
   第16版:劲爆体坛
戛纳电视节开幕  中国担任主宾国
未来,人们还需要相声吗?
《丹行线》:朱丹收获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