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个驻村干部不一样

  文/《内蒙古日报》记者  韩雪茹  郑学良  施佳丽

  “李书记,再留个一两年也好呀,村里离不开你。”“春雷,这是真的要走了吗?舍不得你。”几十双透着热切与不舍的眼睛齐刷刷地盯着会议室里一位40多岁的汉子。

  这是一个月前发生在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可镇定相营村的一幕,听闻第一书记李春雷调离的消息,村委会会议室里挤满了前来送别的村民。“兄弟,你走了我们咋办,还能找出第二个比你熟悉情况的驻村干部吗?”村党支部书记温占标握着李春雷的手,久久没有松开。

  2014年9月,李春雷第一次踏上定相营村的土地。虽然早早做好了心理准备,但眼前这个自治区级贫困村的情况还是令他心头一沉:下辖6个自然村的16384.5亩耕地没有一亩水浇地,全是靠天吃饭的坡旱地,村民只知道守着几亩地,咋种都不挣钱;村“两委”班子软弱涣散缺乏组织能力,集体没收入,村干部干不满一届就干不下去了;群众致富无门路、无资金、无技术……

  驻村的第一天,李春雷就开始走村入户摸底数、找出路。通过广泛调研走访,他决定先解决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把群众生产条件搞上来。“村里坡旱地多,立地条件差,第一要务是解决水的问题,如果能种上水田,收成肯定和往年不一样。”李春雷思路清晰。

  全村人都知道山坡地能浇上水最好,但几十年都没做成这事儿是有原因的。李春雷联系了4家水资源探测公司,找遍了定相营村6个自然村的犄角旮旯,勉强找到一处能出水的水源。随即,他带着大家热火朝天地开始打井。没想到,打到井深80米的时候,发现底下还是岩层,只能废弃。

  村民都气馁了,李春雷却没放弃。2017年春天,他终于发现一处截伏流。赶在夏季用水之前,定相营村建起了截伏流大口井,并安装滴灌、圈灌等节水节能设施,解决了全村400多亩地的用水问题,村里第一次种上了水浇地。

  定相营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马铃薯,由于武川马铃薯的品牌效益,这几年种植收益还不错。但是马铃薯如果不能及时出售,就很可能烂在农户家中。于是,李春雷又开始跑资金、联系工程队,10个月后,一个能同时储存2400吨马铃薯的恒温库拔地而起。

  “恒温库有24个储存洞,每个能容纳100吨马铃薯。除了自用,我们还把恒温库租给种植基地或者农业合作社,收到的租赁费再给贫困户分红,村里终于有了第一份集体收入。”温占标说。

  村民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心里服气,干劲也上来了。李春雷趁热打铁,协调40多万元对村委会办公室进行了扩建、修缮,发动社会力量为村委会捐赠电脑等办公用品,改善了村委会办公条件;引导村民自愿、有序流转1000多亩耕地实施规模化种植,村民收入稳步增加;协调县交通局投资200多万元对自然村连村土路进行了2.2公里的水泥硬化,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日常出行、农业生产运输;协调县供电局把侯家沟和贾家沟两个自然村共用的30千瓦变压器更换为100千瓦,解决了30多年没有解决的用电问题……

  “说实话,过去的下派干部见多了。住两天,吃几顿饭,点个卯就不见影儿了。没想到这次派来的第一书记是个真抓实干的。”一起共事4年多,温占标觉得眼前的这位干部真不一样。

  2016年9月,原计划2年的派驻期到期了,和李春雷一起下派的干部纷纷结束驻村,此时,李春雷的第二个孩子刚刚出生不久,而他选择延期;2017年3月,延期期满,他继续留了下来,并兼任驻村工作队队长;2018年3月,他被重新选派到定相营村担任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

  今年10月,由于患上了严重的腰椎滑脱,李春雷不得不离开这个工作了4年的地方。“虽然不得不离开,但定相营已经成为我这辈子的牵挂,有机会我还会回来的。”李春雷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内蒙古·综合
   第03版:内蒙古·首府
   第04版:新报热线
   第05版:新报调查
   第06版:要闻
   第07版:中国·综合
   第08版:健康
   第09版:特别报道
   第10版:世界·综合/广告
   第11版:广告
   第12版:劲爆体坛
   第13版:草原往事
   第14版:声音
   第15版:广告
   第16版:广告
呼和浩特开展“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到人民中间去”基层综合服务集中示范活动
这个驻村干部不一样
“革命到底”的优秀党员——郝清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