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于翠平:学习改变命运

  于翠平为患者号脉
  文·摄影/北方新报融媒体记者  刘  惠

  9月18日,北方新报融媒体记者见到于翠平时,她的中医诊所里正有4位患者。于翠平正给一位患者把脉,开完药方后,她又拄着双拐为患者取药。

  这位从小身患小儿麻痹症、架着双拐行走的女子,有15本荣誉证书:自治区人大代表、自治区三八红旗手、内蒙古女状元、优秀共产党员、自强模范……最近,于翠平家庭又被自治区妇联评为2019年度内蒙古自治区“最美家庭”标兵户。身残志坚的于翠平今年59岁,她始终都在坚持学习,

  于翠平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丰州路经营着一家中医诊所,诊所的墙壁上挂着一面面书写着“好医生”“妙手回春”字样的锦旗,年龄稍长的患者进门就喊她翠平。诊所里,于翠平开好中药药方,丈夫孙小生便张罗着抓药、熬药。

  于翠平出生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保合少乡的一个中医世家,父亲、爷爷、祖爷爷都是中医。6岁时,于翠平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小学没毕业,于翠平就只能拄着双拐上学了。为了让于翠平完成学业,家人轮流接送她上学。

  “我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上初中时,父亲便建议我学医,我也很爱医学,便决定学医。我的腿行动不便,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看书学习。高中三年时间,家里的医学书我基本上都看完了。”于翠平说,那时,村里许多同龄人陆续都不上学了,但她始终没有停止学习。

  命运的打击发生在1977年。1977年,她参加高考,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医学院,但是,学校却因她身体残疾未能录取她。立志从医的她顿时失去了希望。其后,她先后两次自杀,都被家人或邻居发现,及时抢救。

  在随后的2年时间里,于翠平一边跟上父亲在医院学习,一边在家自学。1979年,国家出台了残疾人平等享有考试和录取权利的政策,于翠平便重新参加考试,终于被北京中西医专修学院录取。完成学业后,她回到了保合少乡,踏上了从医之路。

  1981年,于翠平和丈夫孙小生结婚后嫁到了保合少庄子村,于翠平成了庄子村的村医。那时,村民们习惯请医生到家里看病,于翠平行动不方便但医术好,周边村子的村民们便骑着自行车接上她到家里看病。于翠平名气越来越大。1984年,在呼和浩特市各级残联、妇联的帮助下,于翠平在庄子村盖起了第一家诊所。

  1996年,于翠平的哥哥弟弟陆续都搬到呼和浩特市区生活,她也准备到呼和浩特市开诊所。但是,村民的挽留和她对村子的感情,又让她在村里多待了一年。当时,村民看病习惯赊账,尤其是一些困难村民。在于翠平近18年的村医生涯中,村民赊下了于翠平4万多元的医药费。于翠平在离开村子时烧掉了账本。

  于翠平无私为村民看病,赢得了村民的赞誉。

  在于翠平的诊所里,摆放着很多医学书籍,她一有时间便坐下看书学习。她说,时代在变化,过去的医学知识已远远不够,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紧跟时代。

  于翠平的诊所分为上下两层,一层看病抓药,二层做饭、休息。“你拄着双拐怎么上下楼?”回答记者问题时,于翠平突然哽咽了:“全靠他照顾我,我上楼的时候,他就在我后面,下楼的时候,他就在我前面,就怕我摔下楼。”

  于翠平口中的“他”就是丈夫孙小生。孙小生今年68岁,左眼残疾。两人婚后一直相互照顾,非常恩爱。在于翠平的带动下,孙小生也一直坚持学习,参加各种培训。孙小生在40岁的时候,考上了药剂师,在诊所里抓药、熬药。

  在诊所里,还放着一台轮椅。需要出门时,孙小生便用轮椅带她走。“他就是我的腿。”于翠平谈起现在的幸福生活时说,丈夫为她做的太多太多,她的双腿行动不便,家务活基本上都干不了,两人结婚38年来,做饭、洗衣、扫地、拖地基本上都是丈夫在做,在诊所里,她上楼不方便,丈夫就把饭做好后,端下来给她吃。最难得的是,于翠平81岁的老母亲和他们夫妻一起生活了16年,而丈夫始终用心照顾。

  “医生这个职业,就像大海一样没底,学无止境。”谈起未来的规划,于翠平说,他们深知患者的痛苦,她和丈夫会始终坚持学习,为病患减轻痛苦。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内蒙古·综合
   第03版:内蒙古·首府
   第04版:内蒙古·法治
   第05版:首府看点
   第06版:内蒙古·人物
   第07版:奋斗新时代
   第08版:健康
   第09版:中国·综合
   第10版:中国·关注
   第11版:世界·综合
   第12版:小记者·活动
   第13版:汇生活
   第14版:声音/广告
   第15版:娱乐汇
   第16版:劲爆体坛
于翠平:学习改变命运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