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
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
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
为他人作嫁衣裳。
一、先简介作者:秦韬玉,唐代诗人,生卒年代不详;字中明,一作仲明,京兆(今西安市)人。出生于尚武世家,他的父亲也是武将。秦韬玉年少时就有文才,工诗词,善歌吟。他在科考方面并不顺利,开始当过幕僚之类的小官,后来虽然又当过工部侍郎等,但未见他在仕途上有什么建树。他的诗流传下来的有40首左右,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我们要讲的这首《贫女》。
他的生平不详,其思想情感也只能从他留下来的诗作中可以窥得一些。下面列出他的几首诗的题目,供读者考虑:《织锦妇》《桧树》《鹦鹉》《隋堤》《独坐吟》……
《贫女》这首诗明面上是写贫女独白,倾吐自己为他人作嫁衣裳的苦闷与伤感,其实恐怕也还另有弦外之音。
二、部分词语注释:
1.蓬门:用蓬草之类编扎的门,即茅屋的门,指贫女之家。
2.绮(qǐ)罗: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制品;这里指富贵人家妇女的华丽服饰。
3.风流:有风韵,美好;意态娴雅。
4.共怜:怜,是爱的意思;共怜就是都爱的意思。
5.俭梳妆:指一种时髦的打扮,并非俭朴。这个词将在赏析部分详细讲。
6.苦恨:非常怨恨。
7.压金线:指用针线刺绣。
8.衣裳:指上衣与下裙。裳,读cháng。
三、赏析这首诗。
首先,用独白的方式,全程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这种表达艺术,在唐诗中实属罕见。
我们试着用最少的文字写写“贫女”的心语:我是穷人家的女儿,从来不懂得穿富家小姐身上的绫罗绸缎。我也想过托个良媒,为自己找个好婆家;可这么一想,更觉得伤心难过。时下的女人们,谁还欣赏我看重的高雅风韵,她们都追求那些时髦的打扮。我敢夸夸我灵巧的刺绣艺术,我才不去同那些人在画眉上争什么高低。我最怨恨的是什么呢?就是我成年累月地飞针走线,却都是替富人家小姐做出嫁的衣裳!
请看,整个一首诗全是一个贫苦女孩子的自言自语,读来感人肺腑,使人潸然泪下。
其写作艺术之高妙,是不是罕见呢?
其次,反复而又多角度的对比手法。
1.“蓬门”与“绮罗”的对比。开头就用了对比手法,毫不掩饰地奠定了这首诗的主题。其中的“不识”两字,不是说不懂,而是有意对不公平之世道,进行曲折的讽刺。
2.“谁爱风流高格调”与“共怜时世俭梳妆”的对比。关于这个对比,笔者要多说几句,因为对这两句诗,有两种迥然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是:“谁”字一直管到“……俭梳妆”,意思是:“有谁欣赏这高尚的格调,又有谁与我一起爱这俭朴的梳妆呢?”这种理解,显然认为,“俭”就是俭朴的意思。另一种理解则是:“谁还欣赏我这高尚的格调,她们都追求的是流行的时妆!”认为“俭”通“险”,俭梳妆,就是险梳妆。笔者同意第二种理解。根据如下:
根据之一,《汉语大词典》在“俭”字的第6个义项下写道:“通‘险’。”紧接着举《尸子·君治》中的句子为例:“[舜]旱则为耕者凿渎,俭则为猎者表虎。”(表虎,即穿上用虎皮缝制的衣服)另外,该词典还收有“险妆”一词,解释曰:“奇异之装束。”举《新唐书·车服志》为例。(恕不再转引例文)其实,在古文中,“俭”与“险”通用的例子还有不少。可见,“俭梳妆”与节省、俭朴毫无关系,而是指奢华的妆饰,用今天话来说,就是指奇装异服。正是当时社会所崇尚的奢华之风,才逼得贫女为他人做那种时髦衣裳。
根据之二,白居易写过一首诗,叫做《时世妆》:“时世妆,时世妆, 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可见,这首诗中的“时世俭梳妆”与白居易写的“时世妆”是一回事。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用“风流高格调”与“时世俭梳妆”这两种不同的服饰进行对比,不仅显示了贫女纯真和朴实的内心世界,而且也不露声色地批判了当时社会的奢华之风。
至于“谁”与“共”两字的对比,更揭示出高尚风格无人问津与奢华之风趋之若鹜的可悲现实。
3.“针巧”与“画长”的对比。这个对比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明里描写贫女的辛勤劳动,暗中斥责富人的不劳而获;二是在赞扬贫女精湛的刺绣手艺的同时,讥刺那些只懂描眉打鬓的富家小姐,顺便再一次批判上流社会的不正之风。
其中一个“敢”字,写出了贫女的自信与对富家小姐的蔑视;一个“不”字,又无意中流露出贫女对那些时髦女子的不屑之情。
4.自己年年压金线与为他人作嫁衣裳之间的对比。这个对比,是在前面几个对比的基础上产生的,这是一个贫弱而善良的女子竭尽全力的呼喊,其中也应包含着所有与她命运相同的女子的声音!她们心里也许在说:凭什么同样是女子,都到了出嫁的年龄,你们坐享华贵的嫁妆,而我们却为你们“作嫁衣裳”?啊呀,我们连托人说媒的条件都没有,而你们就要去拜华堂;这又是怎样的不公平啊!
这个对比,使我们想到:这种不公平,难道是由不同命运的女子决定的吗?显然不是!那问题在哪里呢?
最后,说说这首诗的弦外之音。
有人说,这首诗“寄托着寒士出身贫贱、举荐无人的苦闷哀怨”,也有人说,这首诗“表现文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对此,笔者另有所思。
第一,这首诗也许写的就是贫女的感受,理由是诗人还写过类似的诗作。比如,他写过一首题为《织锦妇》的诗,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只恐轻梭难作匹”“岂辞纤手遍生胝”“可怜辛苦一丝丝”。所以,笔者推测,诗人很可能接触过一些贫苦人家的女子,对她们的不幸有所同情。因为如果只是为了表达文人的感伤,那何必总是借贫女或织锦妇之口呢?
第二,如前面所说,诗人用对比的手法写两种不同命运女子的不同生活,其笔锋显然不是指向女子这个群体的;因为谁都知道,不管任何一个时代,其决定贫富悬殊的绝不是女子本身,更不是年轻的女子。这样看来,秦韬玉写这首诗是不是也在倾泻他对当时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愤懑与无奈呢?
所以,如果说这首诗有弦外之音,我推测的是不是也有一点道理呢?
文/李淑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