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命方舟里的“摆渡人”

  救护车司机李云鹏
  救护车护士陈佳乐
  文/北方新报正北方网记者  段丽萍

  3月11日,内蒙古妇幼保健院的李云鹏和陈佳乐已经在武汉整整战斗了一个月,他们都是红十字会重症转运车队的一员,每天与死神赛跑转运重症患者。这小小的救护车就是承载希望的生命方舟,他们也被武汉的患者亲切地称为“生命方舟里的摆渡人”。

  

  李云鹏:无暇目睹武汉的美

  “‘生命方舟’无数次地穿梭在武汉的大街小巷,我却没有好好地看一看这个美丽的城市,我和辜大夫已经记不清转运了多少患者,但我俩都明白,这也是在‘摆渡’我们自己的人生! 李云鹏在战疫日记里这样写道。

  17年前,李云鹏经历了抗击非典。17年之后,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他再次请缨加入抗疫战斗。38岁的李云鹏是内蒙古妇幼保健院一名救护车司机。

  “武汉需要救护车驾驶员,明天出发,谁愿意报名?”2月8日中午,内蒙古妇幼保健院救护车队的微信群里,队长发出这样一条消息。李云鹏刚开始以为是“开玩笑”,“都是要医生、要护士,要司机做什么呢?”但转念一想,不可能拿这种事开玩笑,“我心里已经做好了这样的打算”。第二天,他去报了名。李云鹏曾担任过消防兵,他说自己身体素质也可以,“在单位我是一名党员,有事应该先站出来。在家里我是一个父亲,有个六岁的儿子,我经常和他说要做个男子汉,要勇敢,但这不能光凭嘴说,这也是给他做个榜样。”李云鹏说。

  2月9日上午,李云鹏在医院已经工作了十几年,但是第一次接触了防护服。在接受了单位3个小时的防护培训后,他当晚和其他9名护士、司机组成的救援组在内蒙古红十字会集合,坐高铁到了武汉。抵达武汉后,救援组被分到了武汉协和医院。10个人,负责3辆救护车,24小时不间断,在协和医院本部、西院区、肿瘤中心、金银湖院区及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之间,来回转运病患。

  李云鹏接触的都是确诊患者,有轻症患者转到方舱医院,也有重症患者转运到有ICU病房的医院,每个班工作八小时,他需要奔走在几个院区之间十余趟。救护车就是一个小型的污染舱。

  开救护车对李云鹏在行,但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和口罩后,他感觉就像被套了盔甲。李云鹏也穿过“盔甲”,“做消防员时,穿脱作战服就是几秒钟的事情,这防护服要复杂得多,尤其工作完,脱衣服的每一个细节都要留意。”李云鹏说,之前在电视上看到的有关疫情的场景,如今近在咫尺。平时爱和人聊天的他,为了降低感染风险,大多数时候紧闭着嘴,握好方向盘尽可能缩短他们在路上的时间。

  李云鹏日记里的辜大夫是武汉当地的一名医生,他们既是搭档也是战友。

  在一次执行任务的时候,由于时间和路途过长,李云鹏出现了血氧低的症状,辜大夫说让他休息一会儿。他却说,“时间可不等人,我能坚持”,直到把患者安全转运到目的医院。

  每日的紧张忙碌,让李云鹏无暇目睹这座城市的美,虽然每日开着救护车穿过大街小巷,但眼中只有前方一条路。辜大夫问他,最想去武汉什么地方看看,他说,等疫情结束,最想去湖北省博物院看一看曾侯乙的编钟和越王勾践的宝剑。辜大夫向他伸出了大拇指。他也邀请辜大夫一定要到内蒙古看看,看看草原的壮观辽阔。李云鹏说,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我收获了珍贵的友情。

  每一次运送患者,李云鹏会帮患者提拿行李,或帮着护士抬重症患者的担架,虽然全程无交流,但从患者的眼神中,他总会收到他们心中的谢意。

  有一次,运送八位轻症患者到协和西院区。到达后,其中一位患者用方言说着感谢的话,李云鹏没有全部理解他的意思,但他明白那一定是发自内心的谢意。李云鹏对这位患者说:“我是内蒙古救援队的一名队员,祝你早日康复,早日出院!”隔着起了雾的护目镜,他依然能看到患者那真诚的眼神。

  和李云鹏连线时,他说2月25日的转运让他心里特别难受。那一天转运对象不是患者,而是当地医院被感染的医生和护士。李云鹏说,上车时,虽然听不懂他们和同事们在交流什么,但能感觉到他们在互相打气。

  “那一天上午转运了42名医护人员,他们是我们的战友,是我们的兄弟姐妹,开车时一路上小心谨慎,但又想和时间赛跑,快一点把他们转运过去接受治疗。”李云鹏说,纵然在武汉的每一天都在高强度紧张忙碌,但看到患者们坚定而充满希望的眼神,我便忘记了身上的疲惫。

  就在25日那天,队里的4名党员开了支部会议,李云鹏被选为支部书记。他说,这次人生体验让他对“共产党员”四个字认识的更加深刻了,党员就应当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冲锋在前。

  

  陈佳乐:疫情不走我们不撤

  “时间过得好快呀,我在武汉战“疫”的日子已经满月了……”3月11日,内蒙古妇幼保健院的陈佳乐有点俏皮地说到。

  2016年,陈佳乐成为了内蒙古妇幼保健院儿内科重症监护室一名男护士。平时面对的都是小朋友,接到来支援武汉的消息时,他心里疑虑过,怕胜任不了工作。

  陈佳乐说,“2003年非典的时候,我还在上小学,当时从电视里看到忙碌的白衣战士,就对他们很崇拜。没想到的是,17年后,我也站在了抗“疫”一线,承担起了这份职责和使命。”

  陈佳乐是一名90后,他作为转运车队救护车上的护士,每天跟随着生命方舟,在武汉穿街过巷,为许许多多患者带去生的希望。“在这一个月转运病人过程中,我逐渐适应了穿着厚重的防护服灵活地工作,现在我们每天可以转运200多个病人呢。”陈佳乐心里对自己能胜任战“疫”工作有了一丝丝欣慰。

  陈佳乐说,转运患者和在医院护理患者不太一样,跟他们相处的时间就是在车上那个时间段,首先他要保证转运途中患者的各项指标平稳,同时他会兼顾到他们的感受,因为要从一个医院转运到另外一个医院,有的患者会有些忐忑不安,他会主动和他们聊天唠唠家常,帮他们放松心情,虽然不能过多的交流,但很多患者都向他们竖起了大拇指,感谢他们做出的努力。

  2月23日,陈佳乐所在转运队接到了新任务,在同济医院光谷院区进行院内转运。24日,队长带着大家在新地点熟悉环境、路线,提前做准备。25日,正式开始转运工作,与医院间转运不同的是,院内转运需要将病人从病房转运到需要做检查的影像中心等地方,有部分行动不便和重症患者,需要队员们用担架或者轮椅将病人运送到救护车旁边,再送上车安置好,到检查的地方再将他们护送到车下,送到检查室,等检查做完再安全的转运回病房。看似简单的过程,但因为天气闷热(当日武汉的气温是23摄氏度),穿着笨重,进行了几趟转运后,陈佳乐感觉头晕恶心,似乎有些缺氧和中暑,感觉极度的不舒服,他就靠在玻璃墙上站了几分钟才稍稍缓解了一些。执行完任务回到宾馆准备进行洗消,他才发现,贴身的衣服在往下滴水。

  “近一周来,我们转运了100多名患者,院内转运的工作量比较大,要做好转运途中的护理和监护,还得干搬上搬下的体力活,对于女护士来说绝对是个挑战。”陈佳乐说,我是男同志,体力上有优势,另外我也年轻,身体累了睡一觉就能缓过来,所以我要多干一点。

  3月3日18时,忙碌了一天的陈佳乐刚回到休息的地方,临时又接到任务通知,匆忙吃了口晚饭,又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擦洗护目镜防止起雾,备齐穿脱防护服需要的东西,陈佳乐一丝不苟地做着出车前的准备。他说,每次穿防护服的时间都有近6个小时,所以一定要穿的舒服而且便于工作才行。

  那一夜, 22辆救护车转运199名患者前往火神山医院,是我参与转运以来最多的一次!经过6个多小时的转运,任务圆满完成,我拖着疲惫的身体很快便进入梦乡了。

  每天不管再忙再累,陈佳乐都会和家里报一声平安,他知道同样在抗“疫”一线的父亲担忧着他的安危。他清楚记得父亲在视频电话中嘱咐他:“儿子,你做得对,你在一线,爸爸就是你最坚强的后盾。只要是党员,在哪都能奉献力量。儿子,你要注意保护好自己!”

  陈佳乐的父亲是一名中共党员,父亲告诉他,自己也在农村抗“疫”一线战斗,消毒、查岗、测体温……每一个环节都是为了保障村民的安全,也让儿子不要担心。

  3月10日晚间,陈佳乐和父亲视频通话报平安,父亲问他大概多久能回来。陈佳乐对父亲说了句“疫情不走,我们不撤”。这对跨越千里的父子相视而笑。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战“疫”特刊
   第03版:战“疫”特刊
   第04版:战“疫”特刊
   第05版:战“疫”特刊
   第06版:战“疫”特刊
   第07版:战“疫”特刊
   第08版:战“疫”特刊
   第09版:中国·综合
   第10版:世界·综合
   第11版:中国·关注
   第12版:读书
   第13版:科学发现
   第14版:娱乐汇
   第15版:文化看点
   第16版:劲爆体坛
生命方舟里的“摆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