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保护好文物就是保住文化的根和魂,利用好文物就是传承珍贵的历史信息。曼德拉山岩画内容丰富多样,延续时代长,密集度高,涵盖了中国北方岩画的各种形态和手法,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近日,记者见到内蒙古岩画协会副会长、阿拉善右旗文物局局长范荣南时,他正在电脑前整理刚拍摄的岩画照片。谈起曼德拉山岩画,这位著名的岩画专家总是难掩内心的热爱之情。
“我第一次上曼德拉山,看到满山的岩石上刻有牛、马、羊、鸡、兔、鹿、蛇、鹰、龟等动物,或静或动、或站或卧、或单或多,姿态万千,让我特别震撼。”忆起20多年前第一次到曼德拉山看到岩画时的场景,范荣南记忆犹新,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他与岩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曼德拉山岩画被国内外专家盛赞为“美术世界的活化石”,岩画年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晚期,几千年的岁月里,历经羌、月氏、匈奴、鲜卑、回纥、党项、蒙古等民族无数个无名无氏艺术家的构思,记载了当时社会经济、文体、生活情景和自然环境、社会风貌等,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然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普遍淡薄,曼德拉山岩画处于被毁灭的边缘。
2000年,范荣南担任阿拉善右旗文物所所长后,立即组织开展了全旗岩画保护状况系统性调研。当他带着普查队在曼德拉山调查,看到曼德拉山岩画受到前所未有的人为损坏时,他落泪了。此后,为了保护岩画,他在曼德拉山岩画保护区临时租借了2间牧民住房,选派了2名工作人员,先期建立了临时保护管理站,在主要路口拉设了网围栏。
为了进一步掌握曼德拉山岩画详细资料,2003年4月~9月,范荣南组建了6人文物普查工作组,对曼德拉山岩画进行系统性专项调查。他带领工作组风餐露宿、不畏艰辛,对曼德拉山区内18平方公里的岩画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登记、编号、测量、拍照、记录、建档等工作,共登记测量岩画4234幅,拍摄岩画照片4800多张,描摹岩画260余幅,拓印岩画50余幅,收集标本40余件,绘制了《曼德拉山平面示意图》和《曼德拉山岩画分布图》。范荣南带领工作组历时100多天,通过运用文字、临摹、影像、拓片等各种形式,为曼德拉岩画建立了详细目录、资料档案,填补了曼德拉山岩画保护的空白。同年12月,他又多方协调、积极筹资,主持编辑出版了《阿右旗曼德拉山岩画集》。至此,曼德拉山岩画资料形成了首次系统整理。
这次岩画普查成果引起新闻媒体和岩画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此后,在范荣南多方努力下,阿拉善右旗于2005年成立了曼德拉山岩画管理站,使岩画保护管理工作走上了正轨。
多年来,为研究岩画,范荣南付出了全部精力和智慧,他的足迹踏遍了阿右旗7.3万平方公里土地,走遍了沙漠戈壁、崇山峻岭的每一个角落。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试点工作中,他历时190天、行程6万多公里,完成了除巴丹吉林沙漠深处以外的全旗野外文物普查工作,普查面积达5.4万多平方公里,共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412处,新发现287处,采集文物标本190多袋3400余件,拍摄文物照片达12563张,影视资料1200多分钟,基本摸清了当地的文物现存状况,为阿拉善右旗的文物保护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通过范荣南的不懈努力,曼德拉山岩画实现了身份认证“双重编号”规范化管理、科学系统管理的根本性转变,岩画保护利用工作也实现由单一设立保护区向建立博物馆岩画展厅、编纂整理书籍、出版学术著作等方面转变。在他的积极争取下,阿右旗博物馆单独设立了岩画展厅,不仅成为博物馆的一大特色,更成为展示阿拉善右旗的“品牌”。通过多年考察研究,他先后编辑出版了《曼德拉山岩画集》《追寻沙漠里的风——巴丹吉林岩画研究》《草原文明见证——阿拉善右旗卷》《大漠遗珍——巴丹吉林岩画精粹》等著作,成为外界全面了解研究曼德拉岩画的一个主要窗口。
由于范荣南对岩画保护和研究做出突出贡献,他先后荣获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中国当代文博专家称号,入编中国当代文博专家志,被聘为中国岩画研究中心学会会员、内蒙古自治区文物鉴定专家委员会专家库成员。阿右旗文物管理所也先后荣获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自治区第三次文物普查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