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飞流而下,穿山越岭奔腾向前,流经河南省新安县等地,为这里留下了众多优美的河迹湖泊、人文遗迹。11月15日至17日,“丈量五千年 蝶变黄河岸”全国融媒体沿黄看河南活动媒体采访团走进河南,领略黄河沿岸经济带来的沧桑巨变。
吃上旅游饭
新安县位于黄河中下游南岸,小浪底下闸蓄水后,在新安县区域内形成了168平方公里的广阔水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近年来,新安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山清水秀风景好,只见大哥不见嫂。”11月15日上午,媒体采访团首站走进位于河南省新安县石井镇龙潭沟村境内的龙潭大峡谷,讲解员风趣地说,龙潭沟村属黄河小浪底库区上游南岸,地处深山,人均不到半亩山坡地,过去是出了名的穷地方,没有姑娘愿意嫁进来。近年来,随着龙潭大峡谷景区的开发建设,家家户户吃上了旅游饭,建起了小洋楼,开起了民宿、农家院,户均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
记者在龙潭大峡谷发现,这里奇峰怪石、曲径通幽、飞瀑跌宕,目光所及之处,俨然一幅水墨画铺陈开来,水往高处流、石上檀、石上天书、佛光罗汉崖等地质奇观更是巧夺天工,令人惊叹不已,流连忘返。
龙潭沟村的刘女士在景区沿途靠售卖山货为生,野生蜂蜜、野山菌、林芝……她的面前摆得满满当当,不时有游客上前咨询。“这都是山里的宝贝,营养价值很高,每个月差不多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
据龙潭大峡谷景区总经理王涛介绍,龙潭大峡谷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因地制宜,依山而建,如今已成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有效带动了当地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和周边群众广泛就业,让昔日穷山沟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小康村。
全国唯一墓志铭博物馆
新安县建县有22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为古都洛阳的畿辅之地,也是河洛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其境内河山壮丽,文物古迹遍布。
11月16日上午,采访团一行走进新安县铁门镇,参观了这里的千唐志斋博物馆,千唐志斋为辛亥革命元老、爱国人士张钫先生所建,是中国唯一的墓志铭博物馆。前不久,作为弘扬黄河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央视《千唐志斋》纪录片也在这里开机拍摄,将以空前的大视野、大手笔,从各个方面对唐史和黄河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展示。
馆内斗拱飞檐,砖雕石刻,图案丰富,琳琅满目的志石上,不仅有唐代名相狄仁杰写的《袁公瑜墓志铭》、唐代王昌龄手书的《陈颐墓志》、著名书法家李邕的墓志等,还有被称为“近代三绝”的章太炎撰文、于右任书丹、吴昌硕篆刻的张钫之父《张子温墓志铭》等,遒劲隽秀、字字珠玑,无不显露书法艺术之美,与其说是墓志铭博物馆,倒更像是一部唐代书法演变史……
“这里珍藏着2000多方自西晋、北魏、隋唐、宋元、明清乃至民国以来历代墓志碑刻,其中以唐人墓志最多,仅旧藏唐代墓志就有1100多方,因此被称为千唐志斋。”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斋中所藏唐人墓志自初唐的武德贞观年起,到后唐的天复、天佑年止,凡三百年之年号,无不尽备。志主身份自相国、太尉至刺史、太守、处士名流、官娥才女、百姓杂家无所不包。为研究唐代的文治武功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新中国引黄第一渠
“抬头是邙山,低头是河滩。大风黄沙刮过来,光想埋住俺”,这是人民胜利渠通水前,渠首老百姓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11月16日上午,采访团一行来到了焦作武陟县,探访了“新中国引黄第一渠”——人民胜利渠。在这里,曾经给中下游老百姓带来深重灾难的黄河终于被驯服,顺着人民胜利渠,流向田间地头,流进千家万户……
走进人民胜利渠展览馆内,一张张充满历史气息的黑白老照片,一张张珍贵的历史资料,让建国初期人民胜利渠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再现在眼前。河南省人民胜利渠管理局渠首分局局长张存省告诉记者:“人民胜利渠灌区工程于1951年开工,1952年4月建成开灌,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中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引黄自流灌溉工程,是新中国治黄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84.84万亩,主要担负着灌区农业、工业、城市生活、生态补源供水和灌区排涝等任务,受益地区包括新乡、焦作、安阳三市的12个县市(区)的57个乡(镇)。人民胜利渠的建成,也拉开了大规模开发利用黄河水沙资源的序幕,68年来,人民胜利渠使灌区内10万多亩盐碱地全部变为良田,让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
万里黄河第一观
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的说法,武陟县恰好位于豆腐腰开始的地方,闻名世界的“悬河”就发源于这里。11月16日下午,采访团行至黄河中下游分界线桃花峪附近,在河南省武陟县境内的黄河北岸,探访了“万里黄河第一观”——嘉应观。
嘉应观始建于1723年,是黄河流域修建的最大的一座河神庙。红墙青瓦,琉璃彩绘,气势恢宏,铁胎铜面的御碑亭,乾坤倒置的八卦八音钟,供奉着历代治河功臣的龙王殿……正所谓“一座嘉应观,半部治黄史”。
在嘉应观内的御碑亭柱上,刻着康熙书写的一副对联:河涨河落维系皇冠顶戴,民心泰否关乎大清江山。可见,自大禹治水以来,中国历朝历代都没有停止过与黄河水患的斗争。“黄河宁,天下平。嘉应观是黄淮诸河龙王庙,但是这里所供奉的龙王爷并不是天上会吞云吐雾的神话人物,而是彪炳史册的15位历代治河功臣。”在嘉应观中大殿,嘉应观景区管理局党支部书记翟松峰指着供奉于殿堂中央的治河功臣说,这位身穿龙袍,头戴皇冠的治河功臣并不简单,既是一位功勋卓著的治河官员,又是雍正的皇叔、嘉应观的首任道长——牛钮。记者注意到,除了牛钮,还有西汉的贾让、东汉的王景、元代的贾鲁、近代的林则徐,这些青史留名的历代治河功臣被升格为神来祭祀,这在国内还是很少见的。
传承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在嘉应观中还有一个黄河泥埙坊,用本地黄河胶泥制作的埙,音色婉转呜咽,古朴厚重,犹如从上古时期传来的天籁之音。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泥埙代表性传承人王建与嘉应观景区管理局党支部书记翟松峰还现场向记者们展示埙篪相和,讲述黄河故事。
一朵鲜花 支撑一个产业
一朵鲜花,支撑起一个产业。一个产业,见证了惠济区在生态保护前提下探寻高质量发展的“蝶变”。这是“丈量五千年 蝶变黄河岸”主流融媒体沿黄看河南活动采访团11月17日采访中的最大感受。
位于黄河沿岸的郑州市惠济区双桥花卉基地是北方地区最大的花卉批发市场,如今,这里正在“蝶变”为集花卉苗木及相关产品交易、游览观光、娱乐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花卉主题商业平台,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着例证。50万平方米的营业面积、年交易额突破50亿元,辐射河南全省及陕西、山西、甘肃、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等全国20多个省市,如果不是亲眼见证,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支又一支花朵形成的产业。
双桥花卉基地总经理白占芳同时是中国花卉协会市场流通分会的会长,他告诉记者,双桥花卉基地是首批被国家林业局命名的“全国重点花卉市场”,先后荣获“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河南省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等多项荣誉称号,在国内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与荷兰等花卉产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
“在我们这里,能够买到云南乃至国外的珍稀花卉,说是‘南花北移、东花西走’‘买全国、卖全国’毫不过分。”白占芳说,作为河南省龙头企业、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双桥花卉基地主持起草了《国家重点花卉市场管理办法》,中国花卉协会市场流通分会秘书处也设在这里,这为河南省建设全国性、区域性花卉产品流通市场,形成完整、高效的花卉产业体系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双桥花卉基地经营花店的商户靳琳告诉记者,她10年前从新乡辉县来到郑州,当时家里一穷二白,通过在双桥基地近10年的打拼,在郑州买了车买了房。“花卉虽然累,但是是一个勤劳能致富的行业,现在政策这么好,只要肯干,日子肯定会越过越红火。”
记者了解到,双桥花卉基地如今从业人员已经达到5000多人,带动周边种植10万余亩,带动周边相关产业就业超万人,并带动了周边三产、运输、包装、小产品加工等产业的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