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画中的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始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自唐朝以后,元宵节更是充满了诗情画意和浪漫色彩。古代的画家也把元宵节作为创作的题材,流传下来很多画作,从中也可看出古人是如何过元宵节的。
  李 嵩 《观灯图》
  赵之琛、顾驺 《元宵婴戏图》
  《观灯市里》插图中的长安灯节

  《帝鉴图说》是明代内阁首辅、大学士张居正编撰的,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一个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用来教育年幼的明神宗朱翊钧。书中的插图是明代的木刻版画,线条简单,轮廓清晰。而清内务府图绘写本插图则色彩鲜丽,制作精美。其中“观灯市里”一文的插图描绘了唐朝长安城元宵灯节盛况。

  《帝鉴图说·观灯市里》载:“中宗春正月,与韦后微行观灯于市里。”插图描绘了京城长安处处张灯结彩的热烈景象。画面中的远景云烟缭绕,隐隐约约可见红墙琉璃瓦的皇宫,金碧辉煌。空中月亮高悬,时隐时现。最引人注目的是高耸入云的灯楼,巍峨壮观,其上遍插青翠的绿枝,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花灯,金光璀璨。画面前方祥云瑞气,右侧腊梅盛开,左侧花木吐翠。画面中心是繁闹的街市,两侧房屋装饰一新,家家户户花灯悬挂,喜气洋洋,一派节日景象。街市上的人们一个个笑逐颜开,兴高采烈地观看灯市。儿童们提着或牵引着花灯嬉戏娱乐。妇女们穿着新衣,或与好友结伴,或与家人一起观灯、看热闹。房中的两位女子也被外面的喧闹所吸引,掀开门帘或拉开一丝门缝向外窥探。画中熙熙攘攘人物众多,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张居正想以这个故事,告诫明神宗作为万乘之尊,居九重之上,当勤政事,戒逸乐,但是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唐朝长安城元宵灯节的繁华热闹,连皇帝都要违背宫闱规矩,冒着引起突变的风险,微服出宫观看灯市。

  元宵观灯是中国的传统民俗。据史料记载,这一风俗形成于东汉。到了国富民强的唐朝,京城长安已是百万人以上的国际大都市,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元宵赏灯十分兴盛。那时的长安灯市规模浩大,燃灯五万盏,花灯品样繁多。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诗序中写道:“京城正月望日, 盛饰灯火之会,金吾驰禁,贵戚及下里工贾,无不夜游。”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描写了元宵之夜灯火辉煌、人潮涌动、车水马龙的繁华之景。唐玄宗时的一座巨型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李商隐描写道:“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玄宗还在兴庆宫前举办大型元宵灯会。《明皇杂录》记载:“金吾及四军士兵, 列明阵仗, 盛列旗帜,皆披黄金甲,衣短绣袍,太常陈乐。”宫女数百人打扮得花枝招展,边歌边舞,周边府县组织的龙灯旱船、马戏斗鸡也来助兴,彻夜灯火辉煌,歌舞升平。张说的《十五日夜御前口号踏歌词》生动描述了当时的盛况:“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龙衔火树千重焰,鸡踏莲花万岁春。帝宫三五戏春台,行雨流风莫妒来。西域灯轮千影合,东华金阙万重开。”

  唐朝元宵节放假三天,取消宵禁的限制,允许人们出门赏灯,称为“放夜”。尤其是深居闺阁的女子也予以解放,可以走出家门观看灯市。唐人张鷟的《朝野佥载》说:“妙简长安、万年少女妇千余人,衣服、花钗,媚子亦称是,于灯轮下踏歌三日夜,欢乐之极,未始有之。”卢照邻《十五夜观灯》云:“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描绘了绚丽多彩的元宵灯火将大地点缀得五彩缤纷,与昊昊天穹连成一片,远处的灯火恍若点点繁星坠地,然而更引人注目的却是美丽姑娘的欢声笑语。

  《观灯图》中的宋人奏乐赏灯

  “灯火夜深回昼日,管弦声动起春风。”这是南宋诗人戴复古的诗句,用来概括南宋画家李嵩《观灯图》的主题恰如其分。

  《观灯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描绘了宋人在元宵节奏乐赏灯的场景。此画的背景像是一富家花园,苍松翠竹,芳草萋萋,曲桥护栏,花灯悬空,璀璨绚丽,嶙峋的怪石上站立一对五彩雉鸡;画面中央有四位女子,身着淡绿、葱白、杏黄、靛蓝各色衣衫,腰系绸带,左侧三人正在奏乐,全神贯注,或弹琵琶或吹箫,犹如天籁之音,余音袅袅。右侧一位妇人坐在凳上,引逗童子戏耍玩乐,情态生动,惟妙惟肖;画面前方,一女子手中牵引白象灯,侧身回眸,似在故意引诱后面的童子。两名童子一高一矮,被白象灯所吸引,紧跟其后,但又不敢触碰那个“庞然大物”,表现得天真活泼,幼稚可爱;画的后面,长案上放置一盏走马灯,白色纸马、蓝衣纸人清晰可辨,一把酒壶,几盏酒杯,颇有生活情调。两名男孩手提兔形、瓜形灯,赏灯玩耍,又好像在比谁的灯更漂亮好看。整个画面构图十分协调和谐,浑然一体,色彩搭配恰到好处,景色描绘细致入微,生机盎然;人物形态各异,表情丰富,形象逼真。整体观之,无论近景、远景,还是妇人、儿童,或是树木、器具,无不精工细雕,刻画入微,跌宕多姿,出神入化,令人叹为观止。

  宋代的灯节更加丰富多彩,元宵赏灯持续五天,灯的样式繁复多样,逛灯市更是一件十分赏心悦目的事情。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描绘东京汴梁的灯市说:“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面北悉以彩结山沓,上皆画神仙故事。……草上密置灯烛数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南宋尽管偏安一隅,但是元宵节的临安城歌舞升平,花灯争奇斗巧。宫廷内的“琉璃灯山”高达五丈,乐声四起,烟火璀璨。吴自牧的《梦粱录》描写临安城的元宵节盛况:“府第中有家乐儿童,亦各动笙簧琴瑟,清音嘹亮,最可人听,拦街嬉耍,竟夕不眠。更兼家家灯火,处处管弦,……然装点亭台,悬挂玉栅,异巧华灯,珠帘低下,笙歌并作,游人玩赏,不忍舍去。”

  《元宵婴戏图》中的闹社火

  清代画家赵之琛、顾驺于1840年联合创作的《元宵婴戏图》,洒金纸本设色,纵134.5厘米,横63.5厘米,描绘的是一群儿童元宵节闹社火的民俗风情。画面的背景,奇石峭立,松柏参天,青竹苍翠;前面的坡石晕染出的纹路显得石质坚韧,石面上青苔点缀得十分自然,山石旁的树枝枯涩古拙;天空云彩斑驳,一轮明月高悬。画面的主题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儿童载歌载舞欢度元宵,有的敲锣打鼓,有的吹唢呐或螺号,有的“骑驴”,有的挑着各式各样的花灯,神态各异,惟妙惟肖。还有的儿童尽管装扮成老者和青壮年,可是难掩一脸的稚气,天真烂漫,活灵活现。整个画面场景热烈,红火吉祥。观此图,不由地令人想起金代元好问的七言绝句《京都元夕》:“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闹社火源于秦汉百戏,发展于唐而盛行于宋,到了明清两代,表演的节目更加丰富,被称为“走会”。社火形式丰富多彩,各有特色,主要有敲锣鼓、放焰火、踩高跷(拐子)、抬高台、跑旱船、耍龙灯、狮子舞、抬芯子(耍闪杆)、跑竹马、打腰鼓、扭秧歌等等,在闹市行进,走街串巷,鼓乐喧天,热闹非凡。清代文人顾禄的民俗专著《清嘉录》记载:“元宵前后,比户以锣、鼓、铙、钹敲击成交,谓之闹元宵。有跑马、雨夹雪、七五三、跳财神、下西风诸名。或三五成群各执一器,儿童围绕以行,且行且击满街鼎沸,俗呼‘走马锣鼓’。”清人范来宗的《锣鼓》诗描写的就是这个场景:“轰连爆竹近还遥,到处喧阗破寂寥。听去有声兼有节,闹来元旦过元宵。”曹雪芹曾在《红楼梦》中描写道:“真是闲处光阴易过,倏忽又是元宵佳节。士隐令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

  千百年来,闹社火庆元宵的风俗薪火相传,流传至今,一直为人民所喜爱。(据《西安晚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始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自唐朝以后,元宵节更是充满了诗情画意和浪漫色彩。古代的画家也把元宵节作为创作的题材,流传下来很多画作,从中也可看出古人是如何过元宵节的。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内蒙古·首府
   第04版:内蒙古·摄影
   第05版:内蒙古·综合
   第06版:新报调查
   第07版:广告
   第08版:健康
   第09版:中国·综合
   第10版:世界·综合
   第11版:中国·关注/广告
   第12版:文化看点
   第13版:汇生活
   第14版:声音
   第15版:娱乐汇
   第16版:劲爆体坛
古画中的元宵节
玉鱼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