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人士表示,从目前形势看,阿富汗权力更迭已成定局。美国不负责任地从阿撤军,阿政府自身能力不足以及塔利班采取的政治策略等因素,是塔利班在阿富汗迅速取胜的重要原因。阿富汗转眼之间“变天”,不仅令美国在人员撤离问题上陷入十分狼狈的境地,也激起美国舆论对拜登政府撤军政策的严厉批评。
【发声】
加尼:离开是为避免流血冲突
加尼当天在社交媒体上发表声明说,他面临的是一个艰难抉择。如果他坚持留下来,将有无数同胞被杀害,首都喀布尔也会遭到破坏,这将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为了避免民众惨遭杀害,他决定离开阿富汗。加尼在声明中没有明确表示已经辞职,也没有说明去向。据今日俄罗斯等媒体报道,加尼已同意辞职。不过这一消息尚未得到阿富汗总统府方面的证实。
另据塔吉克斯坦“亚洲之声”通讯社等媒体报道,加尼在阿富汗一些官员的陪同下已前往塔吉克斯坦,此后还将前往其他国家,但目前尚不清楚其下一步行程。这一消息尚未得到阿富汗总统府方面的证实。
阿富汗前总统卡尔扎伊15日在社交媒体上说,阿富汗已组建一个“协调委员会”,为权力的和平过渡做准备,并负责维护安全、法律和秩序。
【进展】
双方代表商谈权力交接
阿富汗塔利班发言人穆贾希德当天在社交媒体上宣布,由于在喀布尔的阿富汗安全部队已放弃职责、四散而去,塔利班武装人员已进入喀布尔市内,以保障民众安全,维护社会秩序。
当天早些时候,塔利班发言人穆贾希德在社交媒体上说,塔利班的代表在喀布尔与阿政府商讨“和平移交权力”。阿富汗代理内政部长阿卜杜勒·萨塔尔·米尔扎夸勒同日说,政府将把权力移交给过渡政府。一名要求不公开姓名的阿富汗政府官员说,塔利班代表15日进入总统府。
阿富汗代理国防部长比斯米拉汗15日发布视频讲话,承诺保障喀布尔居民安全。代理内政部长米尔扎夸勒15日同样向首都市民承诺,喀布尔不会受攻击。
塔利班在一份声明中说:“不会有任何人的生命安全、财产和尊严受伤害,喀布尔市民的生命安全不会处于危险之中。”
多家媒体报道,尽管各方作出承诺,喀布尔许多居民正在囤积生活必需品,一些西方国家使团抓紧撤人、销毁敏感文件,喀布尔个别银行的自动取款机已暂停取款功能。
【反应】
美增兵保公民撤离 多国关注态发展
针对阿富汗局势这一重大变化,美国和法国加速撤侨,伊朗采取措施准备接收阿富汗难民。联合国安理会16日将就阿富汗局势召开紧急会议,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对阿局势的急速发展表示严重关切,敦促塔利班及阿所有各方保持最大克制,以保护生命,确保人道主义需求得到满足。
美国国务院和国防部15日在一份联合声明中说,美国将在48小时内把部署至阿富汗的美军增加至6000人,以确保数千名美国公民撤离阿富汗。美联社报道,15日一整天,美方直升机加紧护送美国外交人员从驻喀布尔大使馆前往机场。美国使馆上空腾起烟雾,原因是使馆工作人员正在加紧烧毁敏感文件。
据报道,俄罗斯总统阿富汗问题特别代表扎米尔·卡布洛夫说,俄美将就阿富汗局势保持沟通,并将关注事态发展以决定后续举措。英国议会18日将就如何应对阿富汗局势召开会议。北约当天发表声明说,北约将继续保持其在喀布尔的外交存在,并为喀布尔机场保持运转提供协助。巴基斯坦外交部发表声明说,巴基斯坦正密切关注阿富汗局势变化,将继续支持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
【分析】
速胜有多方面原因
分析人士认为,塔利班之所以能够势如破竹,迅速夺取政权,有多方面原因。
首先是美国阿富汗政策的失败。从7月初美军在未通知阿政府的情况下连夜撤出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到拜登8月10日有关阿政府军必须为自己和国家而战的表态,都清楚表明美国急于从阿富汗撤军,不会再投入军事资源抵挡塔利班。
这一方面打消了塔利班对美国军事干预的顾忌,可以集中力量对付阿政府军;另一方面也让阿政府和军队感到失去后盾,抵抗意志尽失。
其次是塔利班采取了正确的政治策略。兰州大学阿富汗研究中心主任朱永彪指出,塔利班在与美国谈判的同时拒绝与阿政府单独谈判,指责阿政府是“美国扶植的傀儡”,而把自己定义为“反抗外敌的民族力量”。塔利班还公布“大赦”政策,以打消政府军、官员等对塔利班的恐惧心理,大大减少了抵抗阻力。
第三是阿政府自身存在许多问题。朱永彪说,阿政府不同政治势力之间斗争不断,导致塔利班借机扩大势力。
与此同时,由于阿政府腐败问题严重且长期依赖外国军队支持,而以美军为首的联军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中经常有误炸、虐杀平民等暴行,这也导致许多阿富汗民众对与联军合作的阿政府感到不满。
【动态】
美军在喀布尔机场开火 至少3人死亡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16日援引阿富汗安全部门消息人士的话报道说,美军当天在喀布尔机场向一些阿富汗人开枪,造成至少3人死亡。
此前法新社援引目击者的话报道说,当天有人闯入喀布尔机场跑道,美军士兵鸣枪警告。报道未说明这些人的具体身份。
据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报道,由于载有外国外交人员的直升机密集起降,喀布尔机场当天一片混乱,机场外有大量试图逃离喀布尔的阿富汗民众。
(据新华社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