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各族儿女感恩奋进

  开放前沿拥抱世界

  内蒙古横跨“三北”、外接俄蒙、内邻八省区,是我国“北开南联、东进西出”的重要枢纽,具有陆海联运的优越条件。

  把内蒙古打造成为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高度为内蒙古量身定制的战略定位,也是内蒙古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并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这5年,内蒙古积极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完善同俄蒙合作机制;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等毗邻地区建立政府间定期会晤及交流合作机制,加快建设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

  这5年,内蒙古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全区11个公路口岸货运通道智能卡口建设完成,货运车辆卡口平均通过时间缩短到50秒;紧紧抓牢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合作先导区和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对外开放平台建设,让沿边地区蝶变为充满活力、更具魅力的发展热土。

  “十三五”期间,全区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5%,服务过境中欧班列占全国近50%。内蒙古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项目230余项,对外投资合作涵盖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等众多领域。“十三五”时期,外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389亿元,纳税788亿元,带动就业42万余人。

  截至目前,内蒙古与蒙古、俄罗斯、澳大利亚等183个国家、地区牵起了手,“朋友圈”越来越大,合作质量越来越高,发展前景越来越好。

  发展新路壮阔无垠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一旦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出现矛盾,毫不犹豫把生态环境挺在前头。”

  毫不犹豫的决心,毫不含糊的取舍,在新时代的今天,内蒙古读懂绿水青山的分量,在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上阔步前行。

  破“旧”,坚决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升级;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立“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培育打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大数据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使其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顶住压力、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新兴产业强势崛起,科技创新强劲支撑,内蒙古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蝶变之路前景无限。

  非煤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60%,“一煤独大”的状况有了明显改变;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4%。

  生态光伏电力装机容量增至300多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占比提高到三分之一以上,能耗排放实现由“红”转“绿”;

  全区创建绿色工厂102家、绿色供应链4条、绿色园区15个,制定绿色制造标准23项,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建立;

  粮食产量“十八连丰”,高标准农田总面积增至4585万亩,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过65%,农牧业现代化底气十足。

  ……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事实证明,这条新路子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路子,是幸福的路子。

  乡村振兴风劲帆满

  回眸过去5年,自治区党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排除艰难险阻,压实各方责任,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

  全区现行标准下15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7个贫困旗县全部摘帽,3681个贫困嘎查村全部出列。

  5年来,五级书记抓扶贫,一张张军令状直指最难啃的“硬骨头”,8689个驻村工作队、9776名贫困嘎查村第一书记、8.5万多名驻村干部同所有乡村干部一道,数年如一日像“螺丝钉”一样钉在脱贫攻坚的阵地上。

  5年来,脱贫旗县共建成“一村一品”基地1376个、特色产业基地2012个、带贫减贫产业园区491个,平均每年减贫近20万人,100多万人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稳定增收。乡村电商惠及贫困人口近53万人次,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带动1.2万户贫困户,光伏扶贫电站覆盖2322个贫困嘎查村。2020年,57个贫困旗县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15005元,年均增长34.2%。

  5年来,12.5万人搬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穷乡僻壤,13.7万户告别透风漏雨的泥草屋、住上宽敞明亮的砖瓦房。18.3万贫困人口喝上了放心水。

  2021年,我区战疫情、筑根基、促就业、抓难点……在乡村振兴开局的路上,全区各地乡村振兴部门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对脱贫县、脱贫村、脱贫人口“扶上马送一程”。从农村到牧区,从荒漠到草原,广大扶贫干部倾情付出、闯关夺隘,将热血挥洒乡村,让年华见证蝶变。

  截至去年11月底,全区7.11万人被纳入监测范围,其中66.2%已消除返贫风险,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中央和自治区投入衔接资金84.2亿元,其中,50%以上的资金用于发展产业;为10个国家级和5个自治区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旗县投入23.37亿元,并从14个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持续扶持648家帮扶龙头企业、294家扶贫车间,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实现产业项目全覆盖。

  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为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内蒙古将39.8万已脱贫人口纳入低保,1.6万已脱贫人口纳入特困救助供养,同时对260.3万名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真正实现了脱贫不脱保。

  守望相助共享和谐

  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民族自治区,内蒙古在促进民族团结上具有光荣传统,长期以来拥有“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

  从“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最好牧场为航天”等历史佳话,到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在内蒙古这片热土上,民族团结的故事代代传唱,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绽放。2400多万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心手相连、血脉相融、守望相助,同心同力绘就民族团结壮美画卷。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自治区党委牢牢把握这条主线,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

  编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提纲》党员干部篇、城镇居民篇、农牧民篇,在全区各地开展分众化宣讲。

  在全区党员干部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教育,党校、干部网络学院等在各类主体班次中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时比例提高到10%以上。

  大力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工作,在民族语言授课学校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在全区各中小学、各高校开展各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活动,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广大青年和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回望过去,耀眼荣光激动人心。

  兴安盟、呼伦贝尔市、鄂尔多斯市等3个盟市先后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市。

  56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示范单位、392个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示范单位,215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34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为全区上下树立了榜样,各族群众汲取榜样力量,齐心协力谱写民族团结新篇章。

  尤为令人难忘的是,在疫情突发、暴雪突袭之时,各族人民心手相连,各级各地奋力驰援,诠释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谱写了守望相助的壮美画卷,呵护了“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据《内蒙古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要闻
   第06版:关注
   第07版:关注
   第08版:关注
   第09版:关注
   第10版:环球
   第11版:视觉
   第12版:钩沉
   第13版:财经
   第14版:声音
   第15版:娱乐
   第16版:飞跃冬残奥
各族儿女感恩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