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代儿歌什么样?

  儿歌在我国古代,不叫“儿歌”,而称作“童谣”“孺子歌”。按内容,我国古代儿歌可分为三大类,即反映社会问题的、有关知识教化的和游戏娱乐的。
  反映社会问题的儿歌

  此类儿歌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时政内容,具有一定的讽刺性和战斗性。如《晋书·五行志》中记载了这样一首儿歌:“升平”不满斗,“隆和”哪得久?桓公入石头,陛下徒跣(赤脚)走。 “升平”是东晋穆帝的年号,穆帝即位五年就死了,因无十年所以说“不满”。“隆和”是哀帝的年号,人民诅咒他也不会长久。“桓公”就是把持朝政的桓温,“石头”就是石头城,就是说桓温一旦进军石头城,哀帝将要赤脚逃窜。再看《桓灵时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此歌以正反对照尖刻地讽刺了汉王朝选举制度的虚伪与腐败。《京中童谣》更尖锐地揭露了晚清统治者一味向帝国主义献媚、丧权辱国,但依旧在百姓面前耀武扬威的丑态:“前门开,后门张。前门引进虎,后门又进狼。不管虎与狼,终朝每日铛铛铛(指大官出宫鸣锣开道)。”

  二是反映下层人民悲惨境遇的。人民既以儿歌为武器揭露统治者,也以儿歌来诉说自己的苦难生活。如东汉的《桓帝初天下童谣》、金代的《兴定中童谣》等。再如唐代《永淳中童谣》:“新禾不入箱,新麦不入场,迨及八九月,狗吠空垣墙”,辛酸地诉说自己一年辛苦一场空,等不到庄稼收获就已成了地主和官府的囊中之物。“八九月”正是庄稼收获归仓的季节,而农民却在这时饿死的饿死,逃荒的逃荒了。整个村庄只剩下残垣断壁和流浪狗。其景象多么凄惨!而城市呢?“大雪洋洋下,柴米都涨价。板凳当柴烧,吓得床儿怕。”物价飞涨,连柴也买不起,只好把板凳烧掉,床也难以幸免,生活的窘境可想而知。

  三是写社会民情世态的。这类作品多反映旧社会家庭成员间的矛盾,诸如孩子受后娘歧视虐待或公婆打骂儿媳,嫂子相欺小姑,儿子忤逆不孝等。比如,“小白菜地里黄,七岁八岁离了娘。好好跟着爹爹过,又怕爹爹娶后娘。娶了后娘三年半呀,养了个弟弟比我强,他吃菜,我泡汤,哭哭啼啼想亲娘”;再比如,“铁蚕豆,大把儿抓,娶了个媳妇儿就不要妈,要妈就耍叉(寻衅找事,制造矛盾),耍叉就分家。”

  我国古代反映社会问题的儿歌,取材是相当广泛,从国家时政到家庭矛盾,均可入歌;这类儿歌有着特定的时代内容,是一定社会环境的产物;同时,这些儿歌强烈地表现了人们的爱和恨。也就是说,这类古代儿歌同样具备成人文学所具有的思想性和阶级性。

  有关知识教化的儿歌

  此类儿歌包括:发音练习、识别物体和数目、生活常识、农事知识、气象变化等等。发音练习的儿歌多为绕口令,如《玲珑塔》,“玲珑塔,玲珑塔,玲珑宝塔十三层。塔前有座庙,庙里有老僧。老僧当方丈,徒弟有六人:一个叫青头愣,一个叫愣头青,一个是僧僧点,一个是点点僧,一个是奔葫芦把,一个是把葫芦奔,青头愣会打磬,愣头青会捧笙;僧僧点会吹管,点点僧会撞钟;奔葫芦把会说法,把葫芦奔会念经。”

  帮助儿童认识物体的儿歌,一般都紧密结合儿童的生活,从他们周围、身边的事物说起,即兴而作,直观性强,又有趣味。比如“高高山上一头牛,两个犄角一个头,四个蹄子分八瓣,尾巴长在身后头。”还有“荆条根儿,用处儿多。编了柳斗儿编笸箩。笸箩倒比柳斗儿大,管着柳斗儿叫哥哥。”前个说牛的身体构造,后个说荆条的用途。语言浅显,形象鲜明。

  教儿童辨识数目的,“一事无成实可怜,两眼睁睁看老天,三餐茶饭全无有,四季衣衫不周全,五更想起常流泪,六月汗水湿透衫,七月蚊子嗡嗡嗡,八月十五月儿圆,九月菊花开满园,十月天寒没衣穿。”再看《数九歌》,“头九二九,相招不出手。三九二十七,冰凌挂半壁,四九三十六,方才冻得熟。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不要舞,还有春寒四十五……”

  关于生活常识的儿歌,大都含有教化的意味,并不是空洞的说理。如:“小五儿,爱上高,一爬爬到柳树梢;柳树梢,枝儿软,摔得小五儿翻白眼。小六儿真淘气,戴上胡子唱出戏;唱完了戏,喝热汤,汤不凉,烫得小六儿叫亲娘。”

  关于农事知识的儿歌多由农民创作,语言通俗,内容实在而明确:“摘豆角,不待老,嫩的甜,老的饱。”

  小儿游戏的儿歌

  这方面的儿歌,重在押韵、节奏和动作感,对于词意的要求并不十分严格。常见的一种是逗小孩玩或教孩子认识自己身体名称的,适合于二——四岁幼儿,如,“排门儿,见人儿,闻味儿,听声儿,吃饭儿,下巴壳儿,胳肢窝儿”,大人边指孩子的身体部位边演唱;常见的另一种是较大儿童游戏时演唱的儿歌,比如《明清民歌选》中的“拉大锯,扯大锯,锯木头,盖房子;姥姥家,唱大戏,接姑娘,请女婿,小外甥你也去。”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时代的局限和作者身份的复杂,古代儿歌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糟粕,在研究收集儿歌时应当有所鉴别。

  儿歌的对象是年幼儿童,由于其正值启蒙阶段,分辨能力差,但却富于好奇心。因此,在收集或创作儿歌时,必须注意年龄特征,尽可能采用拟人化、故事化、形象化的创作手法;同时简短,并富有音乐性。有些儿歌就很不错,比如:“高高山上一棵麻,两个知了往上爬,我问知了为啥叫?嗓子干了要喝茶。”还有“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叫奶奶,奶不来,叽里咕噜滚下来。”非常形象生动,所以才能流传至今;有的儿歌还有故事性:比如:“出了城门往正东,一园青菜成了精。绿头萝卜坐大殿,红头萝卜掌正宫。江南反了白莲藕,一封战表打进京。豆芽菜跪下奏一本,胡萝卜挂帅去出征。白菜打着黄罗伞,芥菜前面做先锋,小葱使的银杆枪,韭菜使的两刃锋。牛腿葫芦放大炮,绿豆角子点火绳。轰隆隆大炮三声响,打得辣椒满身红,打得茄子一身紫,打得扁豆扯起棚,打得大蒜裂了瓣,打得黄瓜上下青,打得豆腐尿黄水,打得凉粉战兢兢,藕王一见心害怕,一头钻进稀泥坑。”这首儿歌把常见的蔬菜,按照其各自的特性拟人化,并串联成有趣的故事,想象丰富、奇特,而又有现实基础。堪称我国古代儿歌的典范之作。(据《西安晚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发布
   第03版:首府
   第04版:第十六届草原读书月
   第05版:视觉
   第06版:健康
   第07版:要闻
   第08版:文化看点
   第09版:九州
   第10版:环球
   第11版:热度
   第12版:体坛
   第13版:财经
   第14版:声音/广告
   第15版:娱乐
   第16版:广告
古代儿歌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