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代的兵神武圣及纛神

  明代关羽铜像 新乡市博物馆藏
  《孙子兵法》的开篇写道:“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古人的神明信仰中,战争胜利不仅依赖于天时地利人和,还有神仙的庇佑。于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仙谱系里,存在一个带着“刀兵气”的神仙系列,比如,“兵神”蚩尤,“武圣”关羽以及纛(dào)神——军旗之神。

  “兵神”蚩尤

  《史记·封禅书》中记载,“八神将自古以来有之”。“八神将”即:天神、地神、兵神、阴神、阳神、月神、日神和四时神。八神中除兵神蚩尤,其他神都是自然神。

  根据民间流传的说法,炎黄时代的蚩尤是第一个发明五种兵器的。《管子地数》:“修教十年,而葛卢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矛戟。是岁相兼者诸侯九。雍狐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雍狐之戟芮戈……”这本书比较早地记述了蚩尤受金制兵的情况。《世本作篇》(秦嘉谟辑补本)记载:“蚩尤作五兵:戈、矛、戟、酋矛、夷矛。”《太平御览》也说,蚩尤“造立兵杖、刀、戟、大弩。”

  据《山海经》等书记载,黄帝与蚩尤之战,持续数年。战鼓、指南针都是在这场大战中发明的。战争的结果,黄帝杀掉蚩尤。蚩尤尽管战败,也赢得黄帝的尊重。《龙鱼河图》记载:“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像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皆为弭服。”后来,黄帝和蚩尤都被尊为战神。

  先秦时期,士兵出征时祭祀的战神主要是黄帝和蚩尤。秦始皇巡视到齐地,祭祀齐地八神,其中就有化身为“兵主”的蚩尤。汉代祭祀蚩尤之风盛行。《史记·封禅书》记载,汉高祖“祠蚩尤,衅鼓旗”,说的是汉高祖当年起兵后,占领沛城,在那里祭祀蚩尤,用牲血涂在战鼓战旗上。高祖夺得皇位后,还下令“立蚩尤之祠于长安”,可见“兵神”蚩尤的地位之显赫。

  古战场上的兵器主要有大刀长矛弓箭之类杀器,泛称为“五兵”。在古人看来,无论短兵相接,还是百步穿杨,那有形的“五兵”之上,还有其无形的魂魄,乃是“五兵神”。按说,五兵神应该是发明五兵的蚩尤,可在后来的历史叙事中,蚩尤被妖魔化,兵的神话神谱中就把他排除了。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杂应》记载了“五兵神”的名字:刀名大房,虚星主之;弓名曲张,氏星主之;矢名彷徨,荧惑星主之;剑名失伤,角星主之;弩名远望,张星主之;戟名大将,参星主之。

  这几个神名,起得又形象又抽象,可惜没有具体事迹的说明。

  “武圣”关羽

  中国历史上的武人被封为“武圣”的有三人。第一个是周代的姜子牙,唐朝唐肃宗命人修建“武庙”,封姜子牙为武成王。第二个是宋代的岳飞,明太祖朱元璋封其为“武圣”。第三个是三国的关羽,1652年,清顺治帝将他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三位“武圣”中,关羽名声最大,影响深远。

  关羽,东汉末年名将,战功卓著,且以忠义闻名,《三国志》中有传。《三国志》作者陈寿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关羽后来被神话,成为儒佛道三教尊崇的全能神明,儒家称为关夫子,道教以为伏魔大帝,佛氏以为护法伽蓝。民间称关羽为武财神,从宋代开始,关公又被称为“武圣”和“战神”。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记载一个有关关羽的神奇故事:宋真宗祥符七年,解州刺史表奏:“盐池自古生盐,自去岁以来,盐池减水,有亏课程。”宋真帝遣使持诏到解州城隍庙祈祷。使者夜里梦见城隍神对他说:“盐之患乃蚩尤也。往昔蚩尤与轩辕帝争战,帝杀之于此地盐池之侧。近闻朝廷创立圣祖殿,蚩尤大怒,攻竭盐池之水。”使者把城隍神的话报告宋真宗,宋真宗命张天师收伏蚩尤。张天师上奏说,关羽神可讨伐蚩尤。话音刚落,关羽出现在宋真宗面前。关羽受命收伏蚩尤,大战五天,期间大风阴暗,雷奔电走,空中似有铁马金戈之声。五日后,云收雾散,天晴日朗,盐池恢复了往昔的繁荣。这仅仅是个有趣的传说,正史没有记载。

  神化关羽就这样从宋代开始了。清代皇帝对“武神”“战神”关羽更是推崇有加。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朝廷颁令,以关帝庙为武庙,并入祀典,文武百官、各省县百姓按祭孔之太牢祭仪进行春秋两祀。从此,关羽成为国家祭祀的主神,达到了与文圣孔子并驾齐驱的地位。

  军旗之神——纛神

  纛,就是哗啦啦作响的旌旗,是古时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

  传说中,军旗起源于黄帝。《列子》记载:“黄帝与炎帝战,以雕鹗鹰隼为旗帜。”《黄帝内传》曰:“玄女请帝制旗帜以象云物,此盖旗帜之始也。”

  旗帜之神,即“纛神”。纛神一动,煞煞威威振鬼神。

  《三国演义》《水浒传》中曾经多次描写过军中大旗折断的故事——

  比如《三国演义》第48回,赤壁之战,周瑜望曹军水寨,忽见曹军寨中,被风吹折的中央黄旗飘入江中。周瑜大笑道:“此不祥之兆也!”这一仗,曹操果然大败。

  《水浒传》第59回中,山寨之主晁盖准备出征,“忽起一阵狂风,正把晁盖新制的认军旗半腰吹折”,智多星吴用一看,认为“风吹折认旗,于军不利”,劝谏过几日再出征。晁盖不听,结果战死。

  这些故事,说的几乎都是武人对“军旗”崇拜中的敏感与忌讳,也彰显出旗帜在军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明朝专门在京师以及各地卫所建立“旗纛庙”,安放军中大旗,祭祀纛神。

  祭纛是明朝军中专祭之礼。《明会典》载:“凡各处守御官,俱于公廨后筑台,立旗纛庙,设军牙六旗纛神位。春祭用惊蛰日,秋祭用霜降日……若出师,则取旗纛以祭;班师则仍置于庙。”大军安辕营,下大寨,先立纛神神位;出师前,祭祀纛神。祭纛,为的是在诸神的保佑下多打胜仗。

  旗纛祭祀,分为两种,一种是庙祭,另外一种是行祭。庙祭就是春秋两祀,春祭的日子是惊蛰,而秋祭的日子是霜降。行祭就是出征前进行的祭祀,有皇帝亲临祭奠和出征剿敌的将军祭祀两种。

  旗纛庙祭祀的神灵后来进一步扩大到“旗头大将”、“六纛大将”、“五方旗神”等,祭以太牢。清代孙承泽《春明梦余录》曰:“旗纛庙,建于太岁殿之东。永乐建,规制如南京。神曰旗纛大将,曰六纛大神,曰五方旗神,曰主宰战船之神,曰金鼓角铳炮之神,曰弓弩飞枪飞石之神,曰阵前阵后神祇、五猖等众,皆南向。”

  清代之后,旗纛祭祀的传统不再。不过,军旗崇拜的传统,一直在各国军队中保持着。

  (据《北京晚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发布
   第03版:首府
   第04版:视觉
   第05版:九州
   第06版:钩沉
   第07版:要闻
   第08版:特别策划
   第10版:环球
   第11版:热度
   第12版:健康
   第13版:探索
   第14版:声音
   第15版:娱乐
   第16版:体坛
古代的兵神武圣及纛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