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4日


朋友圈谣言让指尖生畏

《北方新报》(2017年1月4日) 07版

  文/王传涛

  ◎热点聚焦

  

  

  2016年最后一天,微信安全中心发布2016年朋友圈10条谣言,包括全国银行网点成失联儿童安全守护点、吃酸菜鱼感染SB250病毒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谣言上榜。

  谣言之所以能够流传甚广,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在自媒体时代里,人人都可以是消息的发布者,人人都可以生产和传播消息,而微信朋友圈就会成为消息源和传播载体;二是,许多谣言打着“有情怀”的外壳,一些有关民生与养生的内容,以“为你好”“为孩子好”为招牌,更是深得网友青睐;三是,一些监管制度还没有建立健全,已有的也没有深入人心,有的也没有真正落地;四是,朋友圈谣言发布的即时性与流动性很大,监管难度非常大。

  减少微信谣言,需要从两个层面去解决问题。一是作为网友,要主动辨别信息的真伪,不可语不惊人死不休;二是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对于制造和散布假消息者,要依危害程度进行问责和处罚。

  建设指尖上的清朗空间,需要所有网友以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当下,我国微信注册人数已超过9亿,网民总数也超过7亿。在人人都是自媒体人的语境里,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明白,当我们拿起智能手机使用社交平台传递信息、传达理念、发表评论时,要敬畏指尖上的权利,要珍惜每一次转发的机会,更必须遵守相关规则。否则,网络空间就会乌烟瘴气,我们每个人也都可能会成为谣言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