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6日


建筑垃圾不能只靠义务清理

《北方新报》(2017年1月6日) 07版

  文/若 水 画/沈海涛

  ◎画里话外

  呼和浩特市环卫局近日接到市民举报,称位于巴彦淖尔路大桥南面南湖湿地公园西侧地段,有建筑单位偷倒大量建筑垃圾。市环卫局工作人员前去核实信息后,得知该路段不属于环卫日常保洁范围,但环卫局依然决定清理这些垃圾,截至1月4日,该路段积存垃圾得到了彻底清理,整体环境卫生状况大有改善。(1月5日《北方新报》)

  细读这条新闻,不难看出这个卫生死角形成的过程,先是有建筑单位开了个坏头,在南湖湿地公园西侧地段偷倒建筑垃圾,然后周边居民也纷纷“响应”,生活垃圾也开始堆积,于是这里就彻底成为一个垃圾死角,这是典型的破窗效应。可以说,首府大多数垃圾死角都是这么形成的,最终都是由环卫部门仗义出手,于年终岁末进行大规模的清理整治,可是却一直难以摆脱治标不治本的怪圈,来年很多垃圾死角又会死灰复燃,“善后”的依然是环卫部门。环卫部门的所作所为固然值得点赞,但是环卫部门的日常任务已经够繁重了,不应该再进行这样的重复劳作,因此,还需要相关部门在管理上下功夫,不让建筑垃圾轻易落地,不让垃圾死角随便形成。其他地区的事例说明,“垃圾不落地”并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要宣教与监管共同发力,这个目标应该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