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传统文化更应得其神 |
文/文 谦
3月1日,全区各地幼儿园、中小学的学生们迎来了开学第一天。不少学校将学习传统文化、国学经典作为开学第一课,深受学生们喜爱。(3月2日《北方新报》)
随着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文化类节目的热播,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当然,这是好事,值得称赞。但是我们还应该意识到,学习国学经典、古诗词等传统文化,重“形”更要重“神”。
“形”即形式。从新闻报道和配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学校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给学生穿上了汉服,将国学经典写在竹简上。这些都属于“形”的范畴。诚然,这些颇具仪式感的形式,能够让学生加深印象,对学习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帮助。但若仅有这些,则是远远不够的。传统文化能够流传千百年,靠的是其精髓,即传统文化的“神”,比如仁、义、礼、智、信。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们先要认真学习领悟传统文化的核心,并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们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作为自己学习、生活、为人处世的准则。这才是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所在。
刻在竹简上的是文物,刻在人们心里的才是文化的精髓。掌握了文化的精髓和灵魂,穿汉服、穿唐装还是穿便装,都是一样的。掌握不了精髓,即使将四书五经、唐诗三百首倒背如流,也只是背会了一堆文字而已。正如报道中第二十九中学的团委书记所说:“让传统文化贴近我们的生活,传承传统文化才会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