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1日


圪料街

《北方新报》(2017年3月11日) 14版

  现代的呼和浩特市人,一说起街道,首先会联想到新华大街、中山路、成吉思汗大街,和许许多多以内蒙古地区城市命名的街道如鄂尔多斯大街、呼伦贝尔路、乌兰察布路、巴彦淖尔路……

  这些街道,两侧高楼林立,车水马龙,道路宽敞,现代化造型优美的高大建筑比比皆是。这些建筑,把呼和浩特市打造成一幅现代化大都市的繁荣画卷。尤其是,当人们驾车行驶在快速路高架桥上的时候,遥望四周,令人心旷神怡。

  人们何曾想到,解放初呼和浩特市叫绥远省归绥市,它是座双子城,由相距5里的新城(绥远)、旧城(归化)组成。过去叫归化城的呼和浩特市旧城,街道名称十分有趣。居住在这里的先辈们,把旧城归纳为:三湾、四滩、一圪料、十八道半街。在旧城市的改造中,许多街道已经成为历史,有的街道不复存在。一些遗留下来的老的街道,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全部旧貌换新颜。本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一圪料”。

  上个世纪60年代,我家住在旧城的三官庙。我是交通部呼和浩特交通学校的呼市籍学生。学校校址在现在的公园南路,那时候被人们称作卧龙岗(青城公园)的东侧。在读书和留校工作8年当中,每次回家,都要经过小召、席力图召、大召。连接小召和席力图召的是一条破旧而弯曲的街道,那便是圪料街。当地方言用斜麻圪料表述这条街,非常形象。圪料街准确的起止点,是小召到席力图召。从圪料街走过多少次,我无法统计。圪料街究竟有几道弯,我也从来没有数过。只知道这条街拐弯抹角,全街没有三丈直。这段回家的路上,相对整齐的召庙建筑与圪料街的民宅形成强烈的反差。为什么呼和浩特市会出现这么一条畸形的街道?带着好奇心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原来,这是呼和浩特市历史上召庙文化与晋商文化碰撞的结果。

  归化城有一个别称是“召城”,故有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免名召之说。清朝康熙二十四年,康熙亲征格尔丹,路经过归化城,就住跸在小召庙中,还把铠甲兵器等御用物品留在小召作为纪念。同时,大召门前的玉泉井,民间留下了康熙爷御马趵泉的故事,民间还流传着康熙爷微服私访月明楼的动人传说。这一时期,归化城的召庙进入鼎盛时期。召庙周围的一些街巷民居,多数为庙产。清末民初,一方面,战乱给召庙带来极大的冲击,一些召庙不得不变卖房地产,维持开销。另外一方面大批晋商走西口进入归化城。许多成功的晋商,他们在繁华的召庙周围置地建房,尤其是席力图召和小召之间形成各自无规划建设,干脆人们就把这条斜麻圪料的街道叫做圪料街了。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圪料街与时俱进。曾几何时,旧貌换新颜。古色古香的建筑,一家挨着一家的商铺店面,环绕四周的高楼大厦,与名刹旅游胜地大召、席力图召、五塔寺浑然一体。值得一提的是,附近分布着二十余家名小吃烧麦店。2016年10月20日,玉泉区政府把这里命名为“呼和浩特烧麦第一街”,从圪料街经五塔寺后街,一直延伸到公园西路,把多个旅游景点连在了一起。从2017年元宵节开始,呼和浩特市公交公司的仿古铛铛车,开进圪料街,为首府的旅游文化、饮食文化增加了色彩。

  更有意思的是,在首府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我,特别喜好家乡烧麦这一口,烧麦究竟是那两个字,烧麦?稍卖?烧卖?还是捎卖?众说不一。现在政府挂牌圪料街为“呼和浩特烧麦第一街”,烧麦二字终于有了定论。文/姚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