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3日


我的牧民朋友

《北方新报》(2017年3月13日) 13版
作者与牧民朋友斯日吉嘎瓦(左) 摄影/萨其拉图

  1984年,我在内蒙古日报社赤峰记者站当记者。这年,党中央发布了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其关键词是“无工不富,无农不稳,无商不活”。新闻报道如何宣传?我想到咱北方地区商品经济一直是薄弱环节,牧区更甚,应该在“无商不活”上破破题。于是,我和我的好搭档,赤峰日报社摄影记者萨其拉图约好,到赤峰市北部几个牧业旗采访,最后到了阿鲁科尔沁旗。

  那天吃晚饭的时候,在饭桌上我随意打听一些老熟人,其中,问到70年代在辽宁省中国式摔跤比赛上拿过冠军的斯日吉嘎瓦,当时我采访过他,我俩同庚,很谈得来,是老朋友。有人告诉我:“嗨呀!他现在可‘玩’大了。自己买了台汽车跑长途运输呢。今天我在街上还碰见他,说是明天要去通辽送货。”“是吗?”我一听几乎从座位上跳了起来,随口说出:“一个普通牧民,过去扬鞭催马去放牧,如今驾驶汽车搞运输,这绝对是个好新闻!”往下,美味佳肴也很寡味了。

  散席时,时间很晚了。我激动的心情一直没有平静。回到房间,我和萨其拉图继续谈论这个话题,恨不得立刻去找到斯日吉嘎瓦采访。俩人商定明天起大早,到街里几个旅店“堵”斯日吉嘎瓦。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睡,不知什么时候进入了梦乡。一觉醒来,已是次日凌晨。我一骨碌爬起来,招呼萨其拉图赶快去找人。好在旗所在地天山镇不是很大,旅店也就那么几家,我们决定挨家去找,第一家、第二家没有,当我们来到第三家旅店大院门口,迎面开过来一辆装满货物的卡车,定睛一看,乖乖,驾驶室里坐着的正是我们要找的那个人——斯日吉嘎瓦!

  老友相见,也没顾得上寒暄几句,直插主题,说:“总算逮住你了,你今天就不要去通辽了,随我们回去吧!”等我们说明来意后,他也不无幽默地说:“那好吧。你们采访是工作的大事儿,我跑车是个人的小事儿。咋说也得小事儿服从大事儿吧!”

  随后,我们从旗委要了辆车,直奔斯日吉嘎瓦家——巴拉奇如德公社达兰花大队。车在土路上颠簸前行,我们的采访在车上进行。90华里的路程走了近俩钟头,关于他近年以来租公社一台小货运车跑短途,自己买一台解放卡车跑运输的来龙去脉了解得也差不多了。到了他家里,又有了个重大发现——他家居然安装了电话,是那种手摇的电话。就是这种电话,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一般牧民家安装是不可想象的。说起这部电话,斯日吉嘎瓦说:“我拉脚(指运输)常跑赤峰、通辽,必须得先联系好,保证来回都有货物拉才行,放空可干不起。那里的朋友帮我联系货源,一有货及时通知我,所以,我跟公社邮电局申请,家里安装了电话。”

  我在这边做记录,萨其拉图在那边拍照片,忙得不亦乐乎。采访结束,离开达兰花大队已是下午了。坐在车上,回忆今天的采访,想想这篇鲜活的新闻,心里满满的获得感。一个偏远牧区的蒙古族牧民,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崭露头角,成为草原上为数不多的运输专业户。这样的典型报道肯定能上报纸头版头条。对!就要头版头条!我又把采访的材料在脑子里过一遍“电影”,引题、主题、导语、中心内容,段落大意、结尾,想了一遍又一遍,车到天山镇,腹稿也打完了。

  那时候,特别急的稿子就得发电报。车开到旗邮局,我买了20张电报纸,直接往电报纸上誊写稿子,一口气写下来,连标题加正文650字。营业员说,这可是创了阿旗邮电局历史新纪录。从邮局出来,我如释重负,一身轻松。直觉告诉我,如果没有特殊情况,这篇报道肯定能发在头版头条。果然不出所料,这篇报道刊发在1984年6月30日《内蒙古日报》(汉文版)头版头条,《人民日报》各省市报纸要闻版上转载。

  斯日吉嘎瓦致富不忘乡亲,帮助贫困群众做了很多好事,当上嘎查党支部书记,后来还被评为旗和市里的劳动模范,当选为自治区和全国人大代表。

  在赤峰的时候,我们偶尔还能见上面。老友相见必然推杯换盏,畅饮一场。后来,我调到了呼和浩特市,就没这个机会了。去年,我听说他得了一场大病,在北京住院治疗,不知现在情况如何?我遥祝我的牧民朋友斯日吉嘎瓦早日康复!文/岱 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