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日


读时光

《北方新报》(2017年4月1日) 13版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上午,看着外面明媚的春日,忍不住翻开朱自清的这篇散文,在阳台上声情并茂地低吟起来。颇具仪式感,内心很有些感动。

  朗读,曾让我迷恋的表达方式,在我凌乱的人生步伐中一度丢失。央视《朗读者》这个节目一开播立马唤醒我内心的热情,那美妙的声音、美好的文字通过屏幕传来,我也与过去的“读时光”再一次遇见。

  年少时,很享受声音这个美妙的世界,我霸占着家里唯一的一部收音机,一有空便收听各台

  的朗诵节目。我对课文的背诵从来就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将自己模拟成一个朗读者,面对着广大的人群,家中小院的石径上,落下我一行行的诗文,一句句的妙语。我的声音里飘着春的气息,铸着冬的刚劲,我仿若就是一个时间的朗读者,在自己的声音里与世界款款深情。再大一些,我更是喜欢上演员的配音,我着迷童自荣、乔榛、丁建华等著名配音演员的声音。童自荣的声音干净脆朗,他配音的《佐罗》这部片子家喻户晓,乔榛的甜美俏皮和丁建华的沉稳宽厚相得益彰,他俩成了配音中的情侣搭档,他们的配音让许多部外国电影锦上添花。直到现在,我对声音格外敏感,识别度远高于其他人。

  其实,我只是普通人家的孩子,迷恋声音只是一个机缘巧合。小时候,我随父母从南京某部队转业到一个农村小镇,那里学生的流动性几乎为零,语文拼音只作为一个知识点用来学习,方言才是几辈人的语言。我报到时,一张口,惹得身边的同学瞪大眼睛瞧稀奇,眼神里有惊讶,更有羡慕。恰遇当时要开展一次文艺汇演,每个班都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拿手节目。与其说是孩子们憋着劲,不如说是每班的老师们在暗中较量。我们班主任正愁着如何标新立异,我的到来让她眼光一亮,她当即安排我一个朗诵节目,记得是《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我刚转学去,人生地不熟,加之我性格内向,开始的练习并不如意。老师却比我还有信心,每天放学给我开小灶,教我如何表达情感,如何掌握快慢和音调。慢慢地,我心中有了山水,情境也就自然形成。那次,我的普通话朗诵在学校引起了轰动,毕业之前,学校每次文艺表演,我的朗诵成了必备节目,而且一直无人能敌。当时,独独一个人的标准语言能让全校倾倒,这也是一种声音的魅力吧。少不更事的我,却以为自己有多大的天分似的,拿起书来总喜欢或低吟,或放声朗读。

  一晃多年,所居小城的普通话水平大涨,已然中年的我,倒是被一口地道的土腔调同化。但总有些东西会以另一种形式证明它的存在,比如,现在翻看闲书,每遇令人击节处,总会忍不住摇头晃脑地读出声来,虽然用的是蹩脚的普通话,但仍然能让自己在岁月深处浅浅地抒怀,如此,便已很好。文/周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