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日


怀念父亲

《北方新报》(2017年4月1日) 13版

  冬去春来,父亲走了快3周年了。3年来,犹如家乡冬雪的缠绵,剪不断的是对父亲的思念。

  1937年4月16日,父亲出生

  于山西省襄垣县,祖父是当地德高望重的名医,祖母也是家中经营钱庄的大家闺秀。父亲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尤其喜爱读书。解放后由于受到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全家流落到河套平原,祖父早逝。当时还在念初中的父亲,便理所当然地成为家中的顶梁柱,早市卖菜,卖完菜后赶去学校上学,业余时间还在建筑工地打工,含辛茹苦地供养着自己的母亲及家人,以他幼小而嫩弱的双肩,毅然挑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担。父亲从杭锦后旗第一中学初中毕业后考取了呼和浩特第一师范学校。父亲省吃俭用,把师范学校的助学金大部分节约下来贴补家用。在逆境的磨难中,父亲不屈压迫、不畏艰难,始终进取向上。

  师范学校毕业后,父亲被分配到巴彦淖尔盟(现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第一中学担任数学教师,当时的前旗一中正处于创建初期,师生们一边教学、一边建校。父亲积极参加前旗一中的建校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学校的发展添砖加瓦,无私奉献。正直的父亲,桃李满天下,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同事的尊重。

  父亲天性乐观豁达。曾听祖母讲起,少年时父亲虽然经历家中变故,生活坎坷,但回家后还经常用自己亲手制作的简易二胡,拉曲取乐,美好的曲调,在那个寂寥的年代,为家人带来了欢悦和向往。

  改革开放之初,在前旗当地买不到什么像样的书籍,家里的生活很清贫,但父亲每次出差,都要从拮据的收入中,挤出钱来买回几本书,唐诗宋词、古典名著乃至哲学著作,不一而足。退休之后,每天上下午父亲都有特定的读书时间,博览群书是父亲终身的爱好,知书以至于达理是父亲对我们谆谆的教诲。

  父亲知足常乐。从我开始记事起,不管家庭生活困难还是宽裕,无论我们的家庭处于哪个发展阶段,父亲和我们谈起这个家的时候,总是乐观地说:“咱家现在的状态是最好的状态。”话语中无不充满着骄傲。父亲这种乐观平和的人生态度,不仅给家庭带来了和谐快乐,也给予子女无形的激励,增添了我们对于生活的自信。

  心底无私天地宽,父亲一生与人为善、与世无争;一生襟怀坦白、光明磊落。2014年5月28日,父亲突如其来地离我们而去,走得安静而祥和。他虽然走了,却给我们留下了受益无穷的精神财富,作为子女,我们心中充满感恩,感谢上苍,赐给了我们天底下最好的父亲。他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们心间,他的人性的光辉将照耀着我们砥砺前行。文/孙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