翱翔在呼伦贝尔上空 |
我也说不清楚自己到底去过呼伦贝尔多少次了。坐火车、坐汽车、坐飞机,去过很多次,其中,乘坐直升机翱翔于呼伦贝尔上空,鸟瞰呼伦贝尔大地的那一次,给我留下了最难忘的印象。
那是2005年夏天。那年春季开始,内蒙古日报社与自治区林业厅联合组织《北疆绿色屏障巡礼》报道,全面反映全区生态建设的成就。报社总编辑安排由我带队,完成这项任务。4月份开始,分别从蒙汉编辑部抽出十几个人组成报道组,从阿拉善盟开始,由西往东逐个进行采访报道,6月中旬抵达最后一站呼伦贝尔市。
呼伦贝尔市林业局领导对这次采访报道活动非常重视,局长张德柱在介绍情况时说:呼伦贝尔生态治理与破坏处于相持阶段,形势不容乐观。后来的几天中,他和其他几位副局长轮流陪同我们下去实地采访。有一天,张局长说,这几天你们坐汽车跑了不少地方,这回安排你们乘坐直升机,从空中感受一下呼伦贝尔。对于这个出乎预料的安排,我们喜出望外。
6月18日下午,晴空万里,阳光明媚。这是一架苏式直升机,白色机身中间加一条蓝带,机尾印有B-7829编号。我们都是第一次乘坐直升机,很兴奋。飞机很快就发动起飞,由于直升机马达声和高速旋转的旋翼形成一个个气漩,发出很大的噪音,我们交流必须得大声喊才听得见对方说话。直升机从海拉尔起飞,在呼伦贝尔上空盘旋。身在蓝天,居高下望,绿毯般的草原一望无际,碧绿的草原上河流像飘荡的蓝色的哈达。那条弯弯曲曲,勾进勾出的,显然是以“天下第一曲水”著称的莫尔格勒河,再往西便是伊敏河、海拉尔河交汇处,这一带水源充裕,两岸肥沃的牧场上数以万计的牛羊像碧毯上撒满珍珠。从数千米的高空看下去,我惊奇地发现草原上偶尔出现一个碗大的圆点,不远处是一个盆大的圆点。哦!原来,那是牧民蒙古包和羊圈的遗址。牧民搬走了以后,那里留下一大一小两个圆点,第二年那里草长得更密,颜色更深,从飞机上看非常明显。这便是游牧文化留在大地上的印记。我正这么想着,飞机在鄂温克草原上空来一个大弧线形转弯,往西飞行十多分钟,舷窗下出现了呼伦贝尔的另一种颜色——绿色的草原上开始出现了一座座白色沙包,一条条白色沙带,非常刺眼。有人形容像美女脸上长的雀斑;有的形容像骏马背上长了癞疮。飞机继续往西飞,飞临新巴尔虎左旗、右旗上空时,看到沙包连接成很大一大片,有一条伸向东南方向的沙带甚至看不到边。这便是呼伦贝尔沙带。张德柱局长介绍说,呼伦贝尔沙地分布在呼伦贝尔大草原核心区域,略呈东西向不规则分布,受其影响范围有鄂温克自治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陈巴尔虎旗,海拉尔区等旗(区)。此时此刻,张局长的介绍内容变成触目惊心的实景呈现在眼前时,心里不由一阵震撼。
通过几天的耳闻目睹,呼伦贝尔生态报道的主题逐渐在脑海里形成,这篇报道既要展现人们所熟悉的绿色呼伦贝尔,又要描写很多人还不太了解的白色呼伦贝尔,告诉人们一个真实的呼伦贝尔。从飞机上看着这绿色与白色的鲜明对照,报道的题目也油然而生,就叫“绿色与白色的较量”。回到驻地,和大家研究这次报道,大家很赞同我的思路。于是,蒙汉文记者分头写出稿子,由我撰写了题为“要守住呼伦贝尔这片绿色净土”的本报评论员文章配发,于2005年7月14日《内蒙古日报》蒙汉文版同一天刊发。蒙古文稿件,在全国蒙古文报刊好新闻评比中被评为一等奖;汉文稿件,在全国植树造林新闻评比中获三等奖。
文/岱 钦
报道组在飞机前合影(左二系作者) 摄影/林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