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2日


《人民的名义》几易其稿,都改了什么?

《北方新报》(2017年4月22日) 12版

从原著问世,到“变身”话剧,再登电视荧屏,《人民的名义》这部兼顾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正面观照国家现实政治生活的艺术精品,成为2017年上半年度最受读者关注和欢迎的现象级作品。

记者从十月文艺出版社了解到,截至4月18日,长篇小说《人民的名义》先后7印,以10天突破100万册的速度,累计发行达138.3万册。电子书点击破5亿,有声书的收听量也突破了2000万。图书的电子版在亚马逊电子书全品类销售排名第一。

对于作品爆发式的影响力,周梅森认为“绝不是天上掉馅饼”,“我觉得《人民的名义》的成功在于反映出了当代中国各个层面的人、触摸到了这个社会的痛处,我以往的作品《中国制造》《国家权力》等都有比较明确的指向,但这部作品要比我以前的作品博大得多,它可能是我无意间完成的一次厚积薄发。”周梅森同时透露,这部小说一定会有下一部,但“需要沉淀一段时间”。

修改只是文学上的打磨

《人民的名义》火了之后,有媒体报道该书稿历经了许多次修改,是因为一些敏感的词汇和字眼,《人民的名义》一书的责任编辑陈玉成对此作了澄清,解释每一次的修改都是在文学性上的打磨,“周老师写了很多年,基本上每一稿他寄送给我们,我们都会逐字逐句在清样上写出意见,再给他快递回去。这些修改都是为了使故事线索更加完整,细节更加饱满,人物性格更加鲜明。”陈玉成说,“从初稿到终稿的人物其实没有太大的变化。”不过陈玉成透露,最初“高育良书记”叫胡玉贵,高小琴原本叫胡小琴。

这部小说能够出版,背后还有一段故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章德宁与周梅森是近四十年的老朋友,对于文学、社会现象,包括腐败现象,有一致的看法和深刻的交流。8年前,章德宁开始约周梅森写长篇小说,周梅森根据自己上世纪90年代下海经商的经历,先写了一部小说,后又根据在金融领域的遭遇,构思了另外一部小说,但因觉得不理想而中途搁笔。某日,周梅森参加一位领导干部的追悼会,会后他激动地给章德宁打电话,说想写正面的干部形象。之前未完成的两部作品和追悼会上萌生的想法,都成为了后来《人民的名义》中蔡成功、高小琴、李达康等人物形象的缘起。作为一位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作家,周梅森对于腐败现象同样深恶痛绝,在党和国家大力反腐、民意民情聚焦反腐的时代大背景之下,周梅森决定完成这样一部作品,托付于章德宁与十月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

在章德宁眼中,周梅森不是一位高高在上、高居象牙塔的作家,他当过矿工、编辑,至今还和底层矿工朋友来往密切,经过商、挂过职,熟悉商人、干部的行为方式、所思所想。说他接地气,不如说他本身就是地气,他始终生活在群众中,他本身就是人民的一员。

盗版火了 周梅森怒了

《人民的名义》越发强烈的市场需求同时引发了盗版影视资源和小说的猖獗。卫视直播尚未结束,电视剧全集已在网络上公开流传,而作为《人民的名义》小说独家数字版权签约方,仅4月12日一天,中文在线就监测到小说非法传播信息共1036条。“纸书的盗版出来了,电子书的盗版出来了,有声书的盗版出来了,更荒唐的是电视剧的送审样片都被放出来了。你想想,标着实码的送审带都流出来了,如果这个案件都不能侦破,那我们怎么保护作者的权利?”周梅森说得很激动。

长期以来,网络文学及线上阅读都被盗版问题所困扰,据统计,2014年PC端网络正版阅读因盗版损失43.2亿元收入,移动端损失34.5亿元,衍生产品产值损失21.8亿元,行业损失近100亿元。为此,中文在线联合北京出版集团于4月18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发起反盗版宣言,呼吁版权业坚决秉持“先授权、后传播”的原则,禁止任何形式的盗版传播,并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版权链条上的各方利益。

“虽然现在都说我是‘网红’了,但我并没有太多实质性的感受,要说唯一感到的,就是盗版太疯狂了。尽管小说已经被列为版权保护的重点了,情况还是不容乐观。纸质书相对好控制一些,但也打掉了好几个窝点,光是澎湃新闻就来向我核实过两次。”周梅森说,“电子版图书和有声书的很多服务器都在美国或欧洲,我们的团队24小时监控,仍然不能禁止。我希望大家能尊重所有人的付出,包括电视剧拍摄的这两年中导演和演员都非常辛苦,为这部剧付出了太多太多,所以我希望大家能自觉抵制盗版行为。如果盗版继续这样下去,我们可能真的守不住了。”

文/陈梦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