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3日


“地都是好地,有水就更有希望了!”

《内蒙古日报》(2017年1月3日) 12版

□本报记者 帅政

站在黄河防洪大堤上,远眺堤内4000亩土地,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二道拐村的支书卢金祥脸上露出了难掩的笑容。围坐在村委会办公室的火炉前,卢金祥向记者一行人道出了他的秘密。

卢金祥说:“黄河大堤是2003年兴建的,大堤建起来以后,堤内的这4000亩地由于得不到有效灌溉而迅速盐碱化了,玉米都种不出来,看着大片荒地,心里愁啊!愁又能怎么办呢?引不来水,都是白搭。那时候就盼着政府能帮忙引水,后来真的盼来啦,这真得感谢旗农业综合开发办,给我们把大问题解决了。”原来,2014年准旗农开办主持的土地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二道拐村实施。项目通过在黄河边的泵船将黄河水抽入预先建好的地埋管道和衬砌渠道,可在项目区实现有效灌溉,将贫瘠土地变为高标准农田,达到土地治理的效果。“现在盐碱地变成了水田,农发办把给水渠、排水渠都修好了,旱能灌、涝能排。现在我们村民非常满意,平均每个人头多了4亩土地,一年下来每人保底能多收入两千块,这还不是天大的好事吗?”卢支书笑着告诉记者。

土地治理项目带来的实际好处不止如此,它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农民节约劳动成本,减负增收。同是十二连城乡的杨子华村和五家尧村在土地治理之前深受缺水之苦。杨子华村支书池勇忠对农民浇地效率大大增加感受很深,他说:“以前浇灌只能依靠深井水,水量非常有限,田地越浇越旱,土地不保墒。到了夏天,天气炎热,农民们为了那一点水非常辛苦,每户派专人半夜起来等着浇水,要是稍有耽搁,土地减产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那个时候水比油都金贵。现在不一样,黄河水灌溉,能把地浇透,不仅保墒,成本还低。以前浇一亩地12元,一星期一浇水,现在7元浇一亩20天一浇水,成本低了几倍。”土地不缺水,产量就高,还能节约生产力。池勇忠介绍,现在每亩玉米平均增产300斤,达到亩产1500斤,以前每户专门负责浇水的农民也被解放出来去村里的合作社打工,每个家庭收入又多了一份,有效实现农民增收。

近3年来,准旗土地治理项目惠及越来越多的行政村和农村人口。五家尧村副支书郭云荣告诉记者,将来高标准农田项目还会继续延伸,村里现在已经改造好的4000亩土地已经包出去了,项目延伸后还会有6000亩土地受益。“地都是好地,有水,就有希望了!”郭云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