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PPP改革缘何走在全国前列? |
□本报记者 徐永升
2016年,公共自行车成了赤峰城区一道靓丽的风景。这个一期投资2939万元、首批投放3500辆的公共自行车项目,是赤峰市政府与江苏常州社会资本方通过PPP模式的合作的成果。
其实不仅仅是公共自行车,在赤峰,城市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地下综合管廊、中心城区引供水工程、防洪及环城水系治理、红庙子污水处理二期扩建工程等11个PPP项目也正在紧张的开工中。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守住三条底线,而守住发展底线是其中重要一条。为了保持经济平稳增长,赤峰市把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做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把PPP融资模式改革做为项目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在短短1年多时间里,赤峰就有251个项目录入财政部PPP信息平台、总投资额1666.1亿元。
2016年,赤峰一举争得了全区PPP入库项目数第一、推介示范第一、项目落地率第一“三个第一”。近日,国家财政部公布第三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赤峰在全区各盟市中排名第一位,在全国入选城市中排名第五位。对于PPP模式,赤峰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地区,但为何却走在了全国前列?
解放思想的头脑风暴
经过多年发展,赤峰经济总量有很大增长。但人口多、底子薄、人均水平低的市情还没有根本改变,尤其是在基础设施、民生及公共服务领域依然存在较大短板。如果完全依靠财政,将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下转第2版